从古蜀文明结晶三星堆遗址,到西南高原的“贵州村马”,再到贺兰山脚下的西夏陵,近年来,各地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文旅业发展,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体验场景,为增收富民找到“金钥匙”,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注“黏合剂”。
本报近日邀请四川省德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卿伟,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潘选,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少红,解读当地文旅促“三交”、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实践和成果。
记者:近年来,我国多地通过文旅产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地在这个过程中打造了哪些特色品牌?
卿伟:德阳市依托古蜀文化、德孝文化、三国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体验项目等,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星堆博物馆,作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三星堆博物馆充分发挥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资源优势,推动文博、文教、文旅深度融合,引导公众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潘选:黔南州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荔波樟江、国之重器“中国天眼”等顶级IP,同时汇聚了布依族、苗族、水族等49个民族的璀璨文化。结合节庆活动与业态创新,黔南州通过打造“贵州村马”、秦汉影视城、荔波小七孔、天眼科普文化园等文旅品牌,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景区建设、节庆活动、研学旅行、体育竞技全过程。例如,结合“中国赛马之乡”三都水族自治县赛马文化底蕴,黔南州将传统端午节赛马升级为“贵州村马”IP品牌,用赛事融合赛马、民族文化展演、非遗体验等元素。2024年,三都县举办赛马赛事54场,全网浏览量超3亿次。
马少红:银川市打造了西夏陵、漫葡小镇、西部影视城等示范点,4条“石榴籽”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精品旅游线路,西夏陵等3个案例入选“全区旅游促‘三交’十大示范案例”。借助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契机,银川市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当地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如何让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