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又有实验用猴跑了
【美国又有实验用猴跑了】10月28日,美国密西西比州59号州际公路上发生一起运输事故,一辆载有实验用恒河猴的卡车侧翻,导致部分猴子逃脱。当地警方通报称,除1只猴子仍在逃外,其余逃脱个体均被射杀。警方同时警告,这些猴子具有攻击性,且可能携带疱疹、丙肝及新冠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事件迅速引发公众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漏洞和生物安全风险的强烈关注。据密西西比州公路巡逻队消息,当地时间10月28日下午3时许,一辆运输恒河猴的卡车在59号州际公路亚祖城路段发生侧翻。涉事卡车原计划将猴子从新奥尔良杜兰大学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运往未知目的地。事故导致多个猴笼破损,部分恒河猴趁机逃脱。目击者称,现场散落着多个金属猴笼,数只猴子在公路旁的树林间跳跃逃窜。警方立即封锁事故路段,并联合野生动物部门展开搜捕。截至当晚10时,警方通过热成像技术锁定大部分逃脱猴子位置,除1只猴子下落不明外,其余个体均被击毙。警方强调,射杀决定基于“猴子具有攻击性且可能传播疾病”的评估。事件中,警方与杜兰大学就猴子健康状况的表述存在明显分歧。警方声明称,逃脱的恒河猴可能携带“包括疱疹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病原体”,并呼吁民众发现猴子后立即报警,切勿接近或投喂。然而,杜兰大学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随后发布声明反驳称,涉事猴子“均经过严格检疫,不具有传染性”。该中心强调,所有实验用猴在运输前均已完成疫苗接种和疾病筛查,符合美国农业部《动物福利法》标准。对于警方射杀行为,校方表示“正与执法部门密切合作,但对其决策依据存疑”。公共卫生专家指出,恒河猴作为医学研究常用模式生物,确实可能携带B病毒(猴疱疹病毒)。人类感染后若未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70%。但美国疾控中心(CDC)此前研究显示,圈养恒河猴的B病毒携带率不足1%,且通过规范操作可有效控制传播风险。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案例。2024年11月6日,南卡罗来纳州耶马西镇“阿尔法起源”医学研究机构曾发生43只恒河猴集体逃脱事件。调查显示,事故起因于新员工未关闭围栏门,导致猴子逃入周边森林。尽管机构声称猴子“未参与实验且未感染疾病”,但美国疾控中心仍警告其可能携带B病毒。该事件最终以全部猴子被捕回告终,但涉事机构因2014年、2016年多次发生动物逃脱事件,并于2018年因管理疏漏被美国农业部罚款1.26万美元。
更早的2022年1月,宾夕法尼亚州一辆运输100只非洲食蟹猕猴的卡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4只猴子逃脱。接触过逃脱猴子的当地居民米歇尔·法伦出现红眼、流涕等症状,后被确认可能接触过B病毒。该事件中,3只被捕猴子被实施安乐死,原因至今未公开。
连续发生的实验动物逃脱事件,引发公众对美国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烈质疑。非政府组织“负责任医学医生委员会”(PCRM)披露,美国农业部2024年对全国实验动物设施的检查报告显示,超过30%的机构存在“围栏门未锁闭”“动物记录缺失”等违规行为。该组织生物安全专家蒂莫西·里奇称:“这些事件暴露了美国生物研究体系中的系统性漏洞,从运输环节到实验室管理均存在重大隐患。”
社交媒体上,网民发起#MonkeyEscapeUSA话题讨论,批评政府对生物安全风险重视不足。用户@BioSafetyNow写道:“当实验室动物频繁逃脱,我们如何确信更危险的病原体不会被泄露?”另有网民指出,涉事机构杜兰大学研究中心长期为军方及制药企业提供实验动物,其研究内容可能涉及高致病性病原体。
此次事件折射出美国生物安全监管的多重困境。其一,实验室动物运输缺乏统一标准。目前,美国仅要求运输车辆配备基础防护设施,但对人员培训、应急预案等环节无强制规定。其二,利益冲突导致监管失效。涉事机构“阿尔法起源”既是实验动物供应商,又承担药物安全性测试业务,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模式削弱了外部监督力度。其三,信息公开不足加剧公众恐慌。警方与科研机构对猴子健康状况的矛盾表述,暴露出危机沟通机制的缺失。
从密西西比州的枪声到南卡罗来纳州的围捕,美国实验动物逃脱事件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敲响警钟。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明确指出,任何涉及高致病性病原体的操作均需遵循“双重防护”原则——既要防止人员感染,也要避免病原体泄漏至环境。然而,美国近年频繁发生的实验室事故表明,技术防护与制度监管的“双重失灵”正在将公众置于未知风险之中。当科学探索的边界不断拓展,人类更需敬畏生命与自然的法则。每一次实验室门的意外开启,都可能是灾难的序章。唯有以最严格的监管、最透明的信息披露和最审慎的伦理审查,方能守护人类共同的安全底线。这不仅是美国的课题,更是全人类必须作答的生存命题。
以上就是【美国又有实验用猴跑了】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