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赛道的高位收缩期
作者 | 吕敬之
来源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当“碳中和”被写进各国法律,锂电池曾是资本市场最硬的信仰:十年产能扩张五十倍,龙头市值冲破万亿,融资额屡创纪录。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价格雪崩、库存高企、巨头破产,欧洲一度最闪耀的双子星Northvolt与BMZ在近日相继申请保护,合计负债百亿美元,千亿级投资面临减值。
需求减速、技术断层、地缘切割三重压力叠加,行业从“产能即正义”坠入“现金流为王”的残酷淘汰赛。旧叙事破灭之际,新材料、新工艺、新循环、新供应链正在暗流涌动,它们指向一个更精细、更低碳、更区域耦合的TWh未来。
泡沫退去,真正的升级路径开始显现,全球锂电池产业正站在洗牌与重生的十字路口。
锂电池巨头,申请破产
德国老牌电池企业BMZ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欧洲本土电池产业再遭重击。德国老牌电池制造商BMZ集团(Battery Manufacturing Zentrum)在近日向阿沙芬堡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理由为“流动性危机”。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企业,曾是欧洲领先的锂电池系统供应商,客户覆盖工业、储能、医疗及电动交通等多个领域。
BMZ在声明中坦言,失去一家核心储能客户成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该客户订单占其德国总部收入的30%以上,订单骤停导致公司季度收入下滑40%,现金流瞬间断裂。此前,股东曾紧急注入5000万欧元纾困,但仍未能阻止危机恶化。破产申请文件显示,公司账户一度仅剩720万欧元,不足以支付员工薪资及供应商货款。
此次破产申请涉及BMZ德国总部及其两家子公司——BMZ Germany GmbH与BMZ Holding GmbH。由于子公司资不抵债,母公司因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被迫同步申请破产保护。不过,公司强调,其位于波兰、美国、中国等地的海外子公司不受影响,将继续正常运营并履行客户订单。
BMZ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近年来,公司试图从“电池组装”向“电芯自研”转型,曾收购TerraE品牌并计划建设德国首座大型锂电池工厂,但至今未能实现本土量产,仍依赖亚洲供应商。高额投入未能转化为竞争力,反而加剧了资金压力。
随着破产程序启动,BMZ已获准启动“自我管理”模式,由现有管理层制定重组方案,以期在法院监督下完成债务调整与业务重构。然而,市场对其前景普遍谨慎。分析人士指出,BMZ的倒下再次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