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单终于揭晓!屠呦呦成功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一消息令人振奋。屠呦呦凭借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国际顶尖学术机构的高度认可。她发现的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让中医药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屠呦呦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医药事业的伟大成就。她的当选,彰显了中医药的价值和力量,激励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于中医药研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正式公布2024年度新当选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单。此次增选共遴选出120名美国本土院士及30名外籍院士,涵盖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领域。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教授因在抗疟药物青蒿素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成为本年度当选的30名外籍院士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学术组织之一,其院士称号被视为国际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截至目前,该院共有2662名院士及556名外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占比约17%,涵盖全球70余个国家。屠呦呦的当选,不仅标志着中医药研究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顶尖学术机构的权威认可,更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交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0世纪60年代,疟疾这一古老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无数生命在病魔的折磨下消逝。当时,传统的抗疟药物氯喹逐渐失效,人类陷入了谈“疟”色变的困境。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了抗疟药研究任务,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她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肩负起了拯救无数生命的重任。
为了找到有效的抗疟药物,屠呦呦带领团队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他们翻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请教了众多老中医专家,收集了2000余方药,并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实验研究。
然而,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经历了数百次的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但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未放弃。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她意识到,药物的温度可能是关键。于是,她重新设计提取方案,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发现,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72年,团队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这一发现,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为人类抗疟带来了新的希望。
青蒿素的发现只是第一步,为了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在一周的测试窗口中,他们没有观察到任何副作用。随后,另外五名成员自愿参加剂量递增研究,这次安全性评价为团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他们能够及时开始并完成临床试验。
1972年8月至10月,团队在海南省进行了青蒿提取物的第一次临床试验。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令人振奋,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与此同时,北京302医院也成功用青蒿提取物治愈了9名疟疾患者。
随着临床试验的不断推进,青蒿素的疗效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使无数疟疾患者重获新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它成为了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
屠呦呦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2011年,她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她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也提升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2016年,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她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以上就是【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