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搞笑啦!宝宝那可爱的模样简直让人忍俊不禁。原本在正常玩耍的宝宝,突然像是听到了召唤,立刻迅速回头,一脸期待地“应答”着,仿佛真以为自己叫“小爱同学”呢。而当妈妈叫他的本名时,他却毫无反应,那呆萌的样子仿佛在说:“妈妈,你叫错啦,我叫‘小爱同学’呢。”这反差实在太逗了,宝宝的天真和可爱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他的举动哈哈大笑。
宝宝以为自己的名字叫“小爱同学”
【宝宝以为自己的名字叫“小爱同学”】5月7日,山东一名5个月大的宝宝因父母常用小爱音箱讲故事,误以为自己名字是“小爱同学”,叫其本名时反应较弱。从一段温馨的家庭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个三口之家的日常充满了欢声笑语。画面里,爸爸正俯身熟练地为5个月大的宝宝更换尿布,动作轻柔又带着几分笨拙的可爱。妈妈坐在一旁的沙发上,手里举着手机似乎想逗逗宝宝,突然灵机一动,笑着朝宝宝喊了一句:“小爱同学!”没想到话音刚落,原本正安静地躺在小床上、眼睛滴溜溜转着打量周围一切的宝宝,在听到妈妈喊出“小爱同学”的瞬间,原本有些涣散的眼神突然聚焦起来,肉嘟嘟的小脸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小嘴巴咧开,露出还没长牙的粉嫩牙床,那模样仿佛在说:“我在这儿呢!”紧接着,宝宝兴奋地挥舞起两只胖乎乎的小胳膊,小腿也不自觉地蹬踹着,小床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像是在为他的欢快反应打着节拍。那清脆的笑声,如同银铃般在房间里回荡,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息。爸爸妈妈看着宝宝这可爱的模样,笑得更欢了,爸爸一边继续着手上的动作,一边笑着对妈妈说:“瞧瞧咱们这宝贝,还真把自己当‘小爱同学’啦!”妈妈则伸手轻轻摸了摸宝宝的小脑袋,眼里满是宠溺。
事后妈妈笑着解释,因为家里智能音箱叫“小爱同学”,夫妻俩平时总用语音助手给宝宝放故事、听儿歌,久而久之,宝宝可能把“小爱同学”当成了自己的名字。“现在叫他大名,他理都不理,但一喊‘小爱同学’,他就转头找你,小模样认真得很!”妈妈边说边忍不住又笑起来,而宝宝此刻正躺在婴儿床上,小脚丫一蹬一蹬的,似乎也在为这个“专属昵称”感到高兴。
视频中,父亲为宝宝换尿布的温馨画面与母亲呼唤“小爱同学”引发的即时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了智能设备在育儿场景中的“角色嵌入”。技术产品通过提供即时反馈(如播放儿歌、故事),成为父母与婴儿互动的“中介”,既缓解了新手父母的育儿焦虑,也增加了亲子互动的趣味性。然而,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父母与婴儿间基于肢体接触、眼神交流的原始情感联结。社会学研究表明,婴儿早期认知发展高度依赖“非语言线索”(如面部表情、语调变化),而智能设备的标准化语音反馈虽能提供刺激,却难以替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因此,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留亲子互动的“体温感”,是现代家庭需要警惕的课题。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看,婴儿在5个月左右开始对声音产生条件反射,并逐步建立对自身姓名的认知。这一案例中,宝宝将“小爱同学”与“被关注”建立强关联,恰恰反映了儿童认知的“环境塑造性”。但问题在于,当技术产品成为婴儿认知世界的主要“参照物”时,其身份建构是否会被技术话语“劫持”?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姓名不仅是符号,更是社会身份的起点,过早将技术产品的“唤醒词”与自我认知混淆,可能影响儿童对“自我”与“他者”的边界感知。这提醒父母需审慎平衡技术介入与自然认知发展的关系,避免让孩子在“人机对话”中失去对真实人际关系的敏感度。
这则趣闻的启示在于,技术产品本质上应是家庭幸福的“催化剂”,而非“替代品”。父母在享受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时,需主动划定边界:例如,在亲子互动中设定“无屏幕时间”,用更多面对面交流弥补技术互动的不足;在选择设备功能时,优先选择能促进语言能力、情感发展的内容,而非单纯追求娱乐效果。此外,社会亦需推动建立“家庭友好型技术”标准,要求企业披露产品对儿童发展的潜在影响,并鼓励研发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技术解决方案。
归根结底,技术无法替代父母的爱与陪伴。当5个月大的宝宝因“小爱同学”展露笑颜时,我们既应感叹科技赋予育儿的新可能,更需警惕技术对亲子关系的“温柔侵蚀”。唯有以理性为舵、以情感为帆,方能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住那份最珍贵的“人间烟火气”。
以上就是【宝宝以为自己的名字叫“小爱同学”】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