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喜讯!历经近 80 年的漫长岁月,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宝楚帛书终于跨越重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楚帛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回归,不仅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彰显。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我们铭记历史,珍视文化,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它将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熠熠生辉。
美国返还流失近80年的中国国宝
【美国返还流失近80年的中国国宝】5月16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华盛顿传来——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正式向中国国家文物局返还了流失近80年的战国时期楚帛书《五行令》和《攻守占》。这两卷帛书不仅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帛书,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宝级文物。它们的回归,标志着中国在流失文物追索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这两卷楚帛书的传奇经历,要追溯到1942年。当时,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被盗掘出土,这两卷珍贵的帛书也随之流落民间。1946年,它们被美国人柯强以欺骗手段从古董商蔡季襄手中骗走,并非法出境送往美国。此后,帛书在美国经历了多次流转,最终被收藏于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近80年来,这两卷帛书一直远离故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遗憾。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推进。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力度。通过外交谈判、执法合作、法律追索等多种方式,一批又一批流失文物踏上了回家之路。此次楚帛书的回归,正是中国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楚帛书回归的背后,是无数专家学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花费40多年时间,探寻子弹库楚帛书从出土到流转的来龙去脉,终于搞清楚了这件文化瑰宝曲折经历的证据链每个环节。他的研究成果为楚帛书的追索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与美国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协调,推动楚帛书的回归进程。
2025年5月16日,交接仪式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当这两卷珍贵的帛书被正式移交给中国国家文物局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刻,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珍视与守护,更是对国际文物保护合作的一次有力推动。
楚帛书的回归,不仅填补了中国文物史上的空白,更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作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帛书,它们记录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帛书上的文字、图案和符号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楚帛书的回归并非个例。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成功促成了多批流失文物的回归。例如,2025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接收了美方返还的41件文物艺术品,包括铜摇钱树和陶座、素面陶鬲、素面带盖铜钫、陶说唱俑等,种类涵盖陶器、玉器、青铜器、佛造像、画像砖及藏传佛教文物等。这些文物的回归,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物收藏,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然而,文物追索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失文物数量,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追索力度,通过外交谈判、执法合作、法律追索等多种方式,推动更多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同时,中国政府也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和盗窃行为。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打击文物犯罪的网络,为流失文物的追索和返还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此外,中国政府还将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法治化水平。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力度,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将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楚帛书的回归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一次重要回归,也是中国政府在文物保护领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追索力度,推动更多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同时,也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的瑰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流失文物踏上回家之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就是【美国返还流失近80年的中国国宝】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