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央视近日曝光了令人痛心的一幕,原本应受严格保护的永久基本农田,竟沦为垃圾场。这一现象让人心痛不已,农田是国家的根基,承载着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而当地乡政府所谓的“整改”,仅仅是进行了简单覆土,这种敷衍了事的做法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种对永久基本农田的肆意破坏,严重违背了国家的土地政策和生态保护理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应立即采取严厉措施,追究责任,切实保护好我们的农田资源。
央视曝光永久基本农田竟沦为垃圾场
【央视曝光永久基本农田竟沦为垃圾场】2025年5月,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黑家湾社区一处永久基本农田被建筑垃圾非法侵占的恶性事件。经实地调查,该地块因长期堆放建筑垃圾,已完全丧失耕种功能,而当地政府此前承诺的整改措施竟沦为“表面文章”,引发社会对耕地保护现状的强烈关注。被侵占的农田位于黑家湾社区核心区域,总面积达数千平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地块表面覆盖着一层新土,但扒开土层后,水泥块、钢筋、碎砖等建筑垃圾随处可见,部分区域垃圾堆积厚度超过1米。据自然资源部“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显示,该地块性质明确标注为“永久基本农田”,属于国家严格保护的耕地红线范围。然而,现场景象触目惊心:农田边缘的水泥块与砖渣清晰可见,地块边缘土壤中混杂着大量塑料薄膜、泡沫等生活垃圾,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腐臭味。更令人担忧的是,该地块紧邻居民区,垃圾渗滤液可能通过土壤渗透污染地下水,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事件并非首次曝光。早在2024年11月,当地媒体已对这一问题进行报道,彼时乡政府曾公开承诺“立即整改”。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所谓整改仅是在垃圾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并未开展任何实质性清运工作。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导致农田撂荒问题持续恶化。据村民反映,该地块自2023年起便被陆续倾倒建筑垃圾,最初以“临时堆放”为名,后因监管缺失逐渐失控。村民曾多次向乡政府反映,但得到的答复始终是“正在处理”,实际却未见任何行动。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湘潭市建筑垃圾违规倾倒现象普遍存在。在潭州大道岔路尽头,多座由建筑垃圾堆成的“垃圾山”绵延数百米,未采取任何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措施;湘潭市区北二环西侧,大量建筑垃圾沿路倾倒形成“垃圾带”,部分垃圾甚至滑入附近水塘,导致水质恶化。更讽刺的是,湘潭市虽已推行建筑垃圾“三联单”管理机制,要求企业取得核准后方可从事运输、处置业务,但部分企业仍通过伪造单据、超范围倾倒等方式逃避监管。例如,雨湖区和平街道一家被关停的垃圾处理企业,曾长期违规承接建筑垃圾转运业务,其堆场直至2025年4月才被彻底清运。
此类事件背后,折射出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层矛盾。以山西长治市黎城县路堡村为例,该村600余亩耕地因农业园项目烂尾被撂荒十余年,地面被水泥硬化,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尽管村集体曾收回部分土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但撂荒地与高标准农田的鲜明对比,暴露出土地复垦的巨大难度。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当地政府为修建高速公路,以“河道治理”为名超范围取土,导致高朗乡赵寨村4.2亩基本农田被毁,耕作层遭严重破坏。村民提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显示,涉事土地性质为基本农田,但乡政府却以“河道用地”为由搪塞,引发村民强烈不满。
针对此类乱象,专家指出,根本原因在于基层监管缺位与违法成本过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简单覆土整改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既无法恢复土地生产力,也无法消除环境风险。他建议,应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同时加大对非法倾倒垃圾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此外,还需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湘潭市并非个案。2023年9月,宁夏银川西夏区兴泾镇黄花村300余亩耕地被曝变成垃圾场,垃圾堆积厚度达3米,村民反映多年未获解决。该事件最终由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后才成立联合调查组。此类案例表明,耕地保护需要更高层级的制度设计与跨部门协同。
目前,湘潭市纪委监委已介入调查黑家湾社区农田侵占事件,但具体进展尚未公布。而被侵占的农田仍被建筑垃圾覆盖,春耕时节已过,复垦工作遥遥无期。对于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经济损失,更是对粮食安全底线的公然挑战。正如村民所言:“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能让垃圾毁了子孙后代的饭碗。”这场风波再次敲响警钟:耕地保护容不得半点懈怠,任何形式的“走过场”整改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以上就是【央视曝光永久基本农田竟沦为垃圾场】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