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的一部剧中,竟出现了“关系户”的身影,这无疑是一记降维打击。原本应是展现高深文化内涵的央视平台,却混入了这般不和谐的元素。这些“关系户”的演技简直拙劣,与老戏骨们形成了强烈反差,被老戏骨们“吊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尤其在将大学生演成“盗墓贼”这一情节上,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与大学生应有的气质和形象相去甚远。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央视的声誉,也让观众对影视行业的乱象深感失望,期待影视圈能回归正轨,展现真正的艺术水准。
当“关系户”混进央视盗墓剧
【当“关系户”混进央视盗墓剧】2025年5月,央视黄金档推出的盗墓题材剧《护宝寻踪》以“文物保护”为内核,凭借民风彪悍的大西北实景拍摄与国际化叙事视角,首播即以2.1%的收视率登顶全国榜首。然而,这部剧却陷入“演技断层”的舆论漩涡。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影视行业“关系户”现象的顽疾,更折射出盗墓题材创作在商业利益与文化责任间的艰难平衡。《护宝寻踪》的演员阵容堪称一场“老戏骨盛宴”。辛柏青饰演的穆见晖,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他表面上是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文儒雅的普通人,实际上却是个文物贩子。辛柏青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他微微缩着肩膀,看起来憨厚老实,眼神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对方的反应,还带着点讨好的意味,让人误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好人。然而,当私下谈起“生意”时,他立刻转变了态度,笑容中掩饰不住狡诈、精明,眼神中流露着贪婪与野心。这种从憨厚到阴狠的巨大转变,被他演绎得丝丝入扣,让观众不禁为他的演技所折服。富大龙饰演的齐大仓,是市公安局文物稽查队队长,负责文物辑查工作,是个脾气急躁、直率的“老油条”。为了更贴合角色,富大龙在进组前每天只睡2-3个小时勤加练习,仅用十天就拿下标准的陕西话。在剧中,他操着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生动展现了西北刑警的粗犷与直率。听到三个学生高谈阔论,他斜着眼打量过三个人,眼神中满是质疑,咧着嘴角说“学生娃”,语气还带着点不屑一顾。他的吃戏更是毫无架子,端着比脸还大的碗,一边挑着面条,一边舔着嘴角,用手抓起桌上的蒜瓣,一口咬下去,那接地气的模样,透过屏幕都似乎能让人闻到油泼面的香味。富大龙用松弛自然的表演,赋予了角色浓厚的市井烟火气,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西北刑警。
尤勇智饰演的村长齐有粮,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头发花白、皮肤粗糙,下巴上还带着胡茬,完全融入在角色中。听到儿子说自己觉悟低,他气得转回身瞪着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写着不忿,反驳的语调中气十足,将一个基层干部在面对家人误解时的愤怒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就连饰演齐小满的王莎莎,也凭借着方言台词与破碎哭戏,将角色塑造得灵动自然,让观众直呼“莫小贝长大了”。
然而,与这些老戏骨们的精彩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主角白宇帆的表演却成为了全剧最大的败笔。他在剧中饰演考古专业的学生方堃,本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一开口说话就带着股“爹味”。他对这个角色的演绎显得油腔滑调,嬉皮笑脸又故作松弛,给人一种油腻的感觉。在剧中开场劝说女同学留在秦川的情节中,他挤眉弄眼、言语轻佻,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怀好意的暧昧,甚至直接放话“找不到别人我也愿意跟你在一起”,此等言行被网友毫不留情地痛批为“言语骚扰”。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面对导师因追捕盗墓贼而不幸牺牲这一令人悲痛万分的情节时,他竟歪着嘴,脸上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一脸得意地表示“毕业后要去榆塞”,生生将本应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情绪,演绎成了“炫耀远大前程”的洋洋自得之态。这般“五官乱飞”、浮夸至极、毫无情感层次的表演,与辛柏青等演员内敛深沉、细腻入微、情感真挚的演技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被观众戏谑地称作“演技降维打击”。
盗墓题材影视剧中的“关系户”现象,绝非《护宝寻踪》这一部剧所独有的个例。早在2018年,就有观众在豆瓣论坛愤然发帖,痛斥某部盗墓剧被“关系户”毁于一旦。该观众直言,这部剧“剧情完全为捧人而服务,质量荡然无存”,原本精彩的故事被改得面目全非,只为了突出某个“关系户”演员,导致剧情漏洞百出、逻辑混乱。比如,在一些盗墓剧中,原本应该是主角团队历经千辛万苦破解谜题、战胜危险的情节,却因为要给“关系户”加戏,变成了“关系户”凭借着莫名其妙的好运或者强行开挂的能力轻松解决问题,严重破坏了剧情的合理性和连贯性,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大失所望。
这一现象的背后,实则是盗墓题材影视化进程中,商业利益与创作初心渐行渐远、背道而驰。在资本的驱使下,部分制作方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作品的质量与内涵。他们认为,只要有了流量明星或者“关系户”演员的加盟,就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获得高收视率和票房,从而赚取丰厚的利润。于是,他们不惜牺牲剧情的质量,随意篡改剧本,只为给“关系户”更多的戏份和表现机会。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生态平衡。
从市场逻辑层面来看,盗墓剧天生自带“流量密码”。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与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凭借着精彩绝伦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早已构建起一个庞大且极具影响力的IP宇宙。这些IP拥有着海量的粉丝基础,粉丝们对于相关影视作品的期待值极高。资本与流量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涌入这个领域,试图通过拍摄盗墓题材影视剧来获取巨额收益。然而,这种热度却也催生出了“快消式”的创作模式。部分制作方为了节省成本、缩短拍摄周期,尽快将作品推向市场,获取利润,不惜降低对演员专业素养的要求,将重要角色随意交由缺乏专业素养的“关系户”来出演。
这些“关系户”演员或许有着强大的背景或资源,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演技。他们进入剧组后,往往无法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只能机械地背诵台词、做出一些表面的动作,导致表演浮于表面、空洞无物。而制作方为了迎合他们,甚至不惜篡改剧情,只为给“关系户”疯狂加戏,全然不顾剧情的合理性与连贯性。这种做法不仅让作品的质量大打折扣,也让观众对盗墓题材影视剧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从行业生态角度而言,盗墓剧的“关系户”现象还与题材本身的特殊性密切相关。盗墓题材涉及文物保护、历史传承等严肃且重大的议题,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娱乐作品,更承载着传播历史文化、唤起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使命。因此,对演员的文化素养与表演功底有着极高的要求。演员需要深入了解考古专业知识,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与行为动机,才能将角色演绎得真实可信。然而,部分“关系户”演员既缺乏对考古专业应有的敬畏之心,没有认真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知识,也未能深入理解角色的核心内涵,只是凭借着关系进入剧组,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人气。
白宇帆在《护宝寻踪》中“把高材生演成了盗墓贼”的争议,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与爆发。他所饰演的考古系研究生方堃,本应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具备大学生的清澈眼神与专业素养的角色,却被他演绎成了一个“爹味十足”、油腻猥琐的小混混。这种与角色设定严重不符的表演,让观众感到十分出戏,也引发了大家对于盗墓题材影视剧质量的担忧。
以上就是【当“关系户”混进央视盗墓剧】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