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亲自投身食堂工作,感慨其比外包难太多。这背后反映出校园餐饮治理的诸多困境与博弈。一方面,外包虽能减轻学校管理压力,但质量把控常存隐患,食材来源、加工过程等难以完全监管。而校长亲自干食堂,虽能确保每一个环节的精细与安全,却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这体现了在保障师生饮食健康与追求管理效率之间的艰难博弈。需在加强监管、提升外包服务质量的同时,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校园餐饮管理模式,以破解这一困境,让师生吃得安心、放心。
校长亲自干食堂 感慨:比外包难太多
【校长亲自干食堂 感慨:比外包难太多】2025年5月,某地中学校长方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学校食堂从外包转为自营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比外包难太多了。”这一感慨折射出当前国内中小学食堂治理模式的深层矛盾。随着国家对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将食堂从外包转为自营,但这一转型背后,却隐藏着管理成本激增、专业能力不足、政策执行变形等多重困境。在传统外包模式下,学校只需提供场地并履行监督职责,而自营模式则要求校方全程掌控采购、品控、定价等环节。以某市为例,2025年该市要求所有中小学食堂合同到期后转为自营,但实际执行中,多数学校面临“缺人、缺钱、缺经验”的难题。方梅校长所在的学校,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接手食堂运营。方梅不得不从行政事务中抽调教师参与管理,甚至亲自参与食材招标、设备采购等环节。她坦言:“每天早上六点就要验收蔬菜,还要盯着厨师的卫生操作,连锅碗瓢盆的更换都要过问。”这种“全能管家”的角色,让原本就繁重的校务工作雪上加霜。
资金与人力短缺是自营模式的另一大难题。以某市公办中学为例,该校食堂自营后,每年需额外投入数十万元用于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但财政拨款并未同步增加。校长无奈表示:“我们只能从办公经费中挤钱,甚至让教师无偿参与验收工作。”而专业管理能力的缺失,更让校方在食材采购、成本核算等环节举步维艰。某小学食堂负责人坦言:“我们连基本的食材查验标准都不清楚,只能靠供应商‘自觉’。”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原则上采用自营方式供餐。这一政策初衷是强化校方主体责任,杜绝外包模式下“一包了之”“只包不管”的乱象。然而,在执行层面,却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形。
某头部餐饮企业负责人吕杨透露,其所在公司曾长期承包当地十余所中小学食堂,但在政策收紧后,不得不通过“拆分式合同”继续渗透市场。例如,将原本整体外包的食堂业务拆解为厨师劳务派遣、食材供应、设备租赁等多个独立项目,企业以“供应商”而非“承包商”身份出现,但实质仍掌控运营权。这种“明自营、暗外包”的模式,既规避了政策监管,又满足了校方“甩包袱”的需求。
这种变形背后,是校方与企业的利益博弈。多位中小学校长坦言,自营食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学校本就面临行政事务繁重、经费紧张的困境。以食材验收为例,某公办中学校长表示,学校只能抽调教师无偿参与此项工作,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老师们只能勉强完成基本清点任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把控。
政策与现实的碰撞:校园餐饮治理的深层矛盾
国家推动食堂自营的初衷,是强化校园食品安全责任。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原则上采用自营方式供餐。此后,全国多个省份出台配套文件,宣布实现中小学食堂全部或高比例自营。
然而,政策落地过程中却遭遇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部分学校通过人员劳务派遣、食材供应拆分等形式,将外包业务“洗白”为自营。某头部餐饮企业负责人透露,其所在企业在华东某地的中小学食堂业务被清退后,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继续为学校提供服务,例如将厨师团队转为劳务派遣人员,与学校签订劳务合同;将食材供应拆分为独立项目,由关联企业提供。这种模式表面上看似合规,实则仍由餐饮企业主导运营,校方仅承担名义上的管理责任。
专业能力与成本压力:自营模式的“不可能三角”
自营模式的困境,本质上是专业能力、成本控制与监管责任之间的矛盾。某公办中学校长算了一笔账:自营食堂后,学校需额外抽调教师参与食材验收、成本核算等工作,而这些教师原本的教学任务并未减少。此外,自营食堂还面临着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
更严峻的是,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食堂管理能力。某地小学校长坦言,学校只能抽调教师无偿参与食材查验,但由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老师们只能勉强完成基本的清点任务。这种“外行管内行”的现象,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还埋下了食品安全隐患。
破局之道:从“非此即彼”到“多元共治”
面对自营与外包的双重困境,如何找到校园餐饮治理的最优解?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小学后勤分会副会长孙广学指出,无论是自营还是外包,都需建立在有力的监管体系之上。他建议,应建立学校、企业、家长、政府多方参与的共治机制,通过信息公开、满意度测评、第三方评估等手段,确保校园餐饮服务的质量与安全。
此外,部分学校已开始探索“半自营”模式,即学校负责食材采购与财务监管,餐饮企业负责具体运营。这种模式既保留了校方的主体责任,又发挥了企业的专业优势,或为未来校园餐饮治理提供新思路。
政策博弈:从“一刀切”到“因地制宜”
近年来,国家多次对中小学食堂外包乱象发出治理指示。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原则上采用自营方式供餐”。此后,全国多个省份出台配套文件,推动中小学食堂自营化。
然而,政策落地过程中却遭遇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困境。部分学校食堂对外宣称自主运营,实际经营权仍通过人员劳务派遣、食材供应、设备租赁等拆分形式流向餐饮企业。一位业内从业者透露:“要干的活和干活的人(和转自营前相比)没变,却不得不私下进行。”这种“明自营、暗外包”的模式,既规避了政策监管,又延续了外包模式的利益链条。
破局之路:从“形式合规”到“实质监管”
面对校园餐饮治理的复杂局面,专家呼吁,无论是自营还是外包,都需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小学后勤分会副会长孙广学指出,当前校园餐饮治理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专业管理能力与监督制衡机制”。
一方面,自营模式要求校方具备强大的专业管理能力,包括食材采购、成本核算、食品安全监控等。然而,多数学校缺乏专业团队,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外包模式虽能借助企业专业能力,但易滋生“以包代管”现象,甚至出现“明自营、暗外包”的变相外包。
以上就是【校长亲自干食堂 感慨:比外包难太多】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