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手作受追捧,文化自信的时代注脚
童方萍
据5月2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当前,与非遗相关的手作日益受到大众欢迎,既催生出一些新业态、新职业,又成为许多年轻人获取情绪价值、消解压力的“良方”。小红书公益联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去年发布的平台数据显示,每秒就有一个人在搜索“非遗”,每一分钟便会有3篇与非遗相关的内容诞生。
近年来,与非遗相关的手作体验如同一缕春风,悄然吹进都市人的生活。从面塑到刺绣,从陶艺到剪纸,人们在揉捏面团、穿针引线、塑形烧制的过程中“慢下来”,获得“亲手创造”的沉浸式体验,将焦虑与压力化作指尖的灵动。这些浸润历史温度的老手工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帮助忙碌的都市人寻得一份悠闲,并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在这股市场潮流下,与非遗手作相关的新业态、新职业也加速崛起。数据显示,非遗手作体验工坊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地域特色与城市文化消费交织,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在线下,品牌化、连锁化的工坊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运营思维,通过打造体验课程、研学课程等,让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走进城市商圈、走进大众生活;在线上,年轻传承人将手工艺与时尚设计结合,在保留“原汁原味”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情绪价值产品”,并经由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吸引众多消费者购买。
某种程度上,“非遗手作”的走红,是非遗技艺历久弥新的生动注脚,也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然而,热潮之下也需保持警惕,过度追求量产可能导致技艺粗糙化,文化价值被稀释。因此,平衡保护与开发,建立可持续的传承机制,仍是未来需要面对的课题。
当传统技艺邂逅现代生活,人们会发现,通过创造性转化,历史文化能够为我们提供慰藉,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当人们在非遗手作中找回内心的宁静,非遗技艺便不再是“过去的记忆”,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文化血脉。期待这场诗意碰撞,能够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