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近期宣布,中缅泰三国将携手全面清剿电诈园区,剑指臭名昭著的妙瓦底电诈犯罪集团。这一举措彰显了三国打击跨境电诈犯罪的坚定决心。妙瓦底电诈集团长期在边境地区为非作歹,给无数家庭带来巨大伤痛和损失。此次清剿行动,三国将整合资源,加强执法合作,深入捣毁电诈园区及其相关犯罪网络,切断电诈犯罪的产业链条。这不仅是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更是为了守护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安宁稳定,向跨境电诈犯罪发出强有力的震慑信号。
公安部:中缅泰将全面清剿电诈园区
【公安部:中缅泰将全面清剿电诈园区】6日获悉,中国、缅甸、泰国近日召开联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第二次部级会议。会上,三国有关部门就深化警务执法合作达成系列共识,将继续联手严厉打击妙瓦底等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全面清剿电诈园区,全量抓捕涉诈人员,坚决铲除涉诈犯罪土壤。据了解,今年以来,中缅泰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联手对妙瓦底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起猛烈攻势,抓获并集中遣返中国籍涉诈人员5400余名,取得显著战果。此次三国联合行动的突破性在于,突破了传统国际执法中“主权边界”的掣肘。缅甸妙瓦底地区长期因政局动荡、地方武装割据,成为电诈集团的“法外之地”。中国、缅甸、泰国通过部级会议机制,将分散的执法力量整合为“情报共享-联合行动-人员遣返”的全链条体系。例如,中方提供涉诈人员数据库,缅方负责现场清剿,泰方协助跨境押解,形成“1+1+1>3”的合力。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打击效率,更向全球展示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区域合作破解治理难题的可能性。尽管清剿行动成效显著,但电诈犯罪的“野火烧不尽”特性值得警惕。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数据显示,全球电诈产业年产值超5000亿美元,其中东南亚地区占比超30%。妙瓦底电诈园区的兴起,本质是“犯罪经济”对弱势地区的渗透:当地军阀通过收取“保护费”获利,贫困民众被高薪诱惑参与犯罪,形成“保护伞-从业者-受害者”的闭环。
若仅依赖军事清剿而忽视经济重构,类似园区可能向柬埔寨、老挝等邻国转移。例如,2023年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电诈案件激增,即与缅甸打击力度加大后的“犯罪外溢”直接相关。
有观点认为,加强AI反诈模型、跨境资金追踪等技术手段,可绕过复杂的国际合作难题。然而,技术治理的局限性在于“治标不治本”。以缅甸为例,电诈集团已从“广撒网”转向“精准诈骗”,利用加密货币、虚拟运营商等技术规避监管。中国公安部“断卡行动”虽拦截大量涉诈资金,但2024年上半年全国电诈案件仍造成超200亿元损失,证明技术防线需与源头治理结合。此外,技术治理可能引发“数据主权”争议——东南亚国家对西方技术公司的数据共享要求普遍持谨慎态度,这进一步限制了技术手段的落地效果。
破解电诈难题,需从“打击犯罪”向“治理生态”升级。其一,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减少犯罪经济吸引力。中国可与缅甸、泰国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通过正规就业替代电诈“灰色收入”。其二,强化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借鉴上合组织反恐经验,建立三国常设联合反诈中心,实现情报实时共享与快速响应。其三,重视社会层面预防。针对东南亚青少年开展反诈教育,切断犯罪集团“招募链条”——马来西亚“反诈少年团”等民间项目已证明,社区参与可显著降低电诈参与率。
中缅泰联合反诈行动,是发展中国家应对跨国犯罪的一次重要实践。它既展现了区域合作的潜力,也揭示了治理的复杂性:清剿园区易,根除犯罪土壤难。唯有将执法合作、经济重构与社会预防相结合,才能从“战术胜利”走向“战略胜利”。这场战役的终局,不仅关乎三国边境安全,更将为全球跨境犯罪治理提供东方范本。
以上就是【公安部:中缅泰将全面清剿电诈园区】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