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赛区唯一女选手参与巅峰对决
19岁“木作女孩”的逐梦之旅
张玥和她完成的作品合影。主办方供图
人物特写
锤子敲击凿刀的“叮咚叮咚”声,与锯子摩擦木头时的“呲呲呲”……当这些声音此起彼伏地飘荡在数百平方米的体育馆时,目之所及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只见40余位手持木作工具的参赛选手依次排开,他们的目光紧紧盯着手下还未完成的作品,哪怕身边有人走过也毫不在意。这里,就是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木作文物修复师的比赛场地。
现场,头上带着几根白发的“老师傅”们动作一气呵成,流畅而干练。可来到靠前的赛区侧,能看到一位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女孩,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汗水不时从她的脸庞滑落。这位来自天津、年仅19岁的大二学生张玥,也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本次技能大赛,共有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名选手经过选拔,来到泸州参加这场文物修复高手云集的大赛。而所有选手中,19岁的张玥是最年轻的。更特别的是,她是现场木作文物修复师比赛项目中,唯一入选的女性。
19岁女孩成最年轻选手
量好尺寸,将木头固定在工具上,再用手锯进行切割,握住工具的双手用力而紧张……在一众年长的男性木作文物修复师中,张玥的出现分外亮眼。比赛时,她全身心扑在几平方米的工作台上,垂下的刘海挡住面庞,看不清表情。而在面对镜头,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她笑起来可爱而腼腆,话到兴奋处也会扬起手臂,掩盖不住“05后”的蓬勃朝气。
“从比赛到现在的感受就是累,比赛确实很消耗体力。说明(做建筑的)古人们的身体都很强健啊。”7月4日傍晚,张玥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实操比赛,脸上还带着劳作后的红晕。在她的身侧不远处,就是她在此次比赛中要完成的作品——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她已经完成了榫卯搭接,还差雕花和柱子分接。“差不多完成了50%至60%。”
今年才大二,就读于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张玥,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建筑类。而对木作的喜爱,也来源于家庭的耳濡目染,她的父亲就是从事木制家具的制作。“从小看着爸爸做的时候,就很感兴趣。因此,父母也非常支持我选择这个专业。”
放眼望去,现场的参赛选手不少是她的叔叔辈,甚至有些算得上是爷爷辈。与手艺娴熟的木作“老手”们同台竞技,对于张玥来说压力自然不小。据她透露,比赛前一个月就开始“特训”,每天都在拼命练习,但体力上的差距,还是让她感受到了困难。
但同时,张玥也提到了自己的优势,就是在理论知识这一块儿,笔试方面会发挥得更好。
比赛现场,不少观摩者经过张玥工作台的过道时,总会停下脚步,细细观看这位年轻的木作文物修复师的表现。作为该赛区唯一 一位女选手,张玥的出现显得格外有意义,她自己也觉得惊讶和兴奋。
“虽说只有我一个女孩子,但我觉得只要努力,我说不定不比他们差。”张玥说。
徒弟与师父“同场竞技”
与张玥的工作台相距不远处,也有一位青年同样全神贯注,手上的动作不停。这位青年也来自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今年37岁,名叫王振之,在木作领域耕耘了14年。当天比赛结束后,看到张玥在接受记者采访,王振之随之停下脚步等候。“这是我的师父。”张玥笑着说。
王振之说,自己曾在数年前参与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天津选拔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当时的比赛,让他与自己的师父结缘。而在几年后,王振之也带着自己的徒弟来到了技能大赛的舞台上。这样的巧合,不失为一种传承和延续。
“虽然‘05后’很年轻,但从他们身上,我也感受到了非常强大的热情、毅力、韧性。”王振之提到,自己收徒不看手艺,而是看心性。而张玥就符合这种“心性”。“她能沉得下来,能专注。”
虽说此次是师父与徒弟“同台PK”,但场上放眼望去,在木作行业坚持了数十年的选手也是一双手数不完。与这些前辈们相比,王振之和张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未来,我想继续从事古建筑行业,更加去加深了解它。”在采访的最后,当记者询问张玥能否用一句话为自己加油时。她面对镜头,坚定地说出了这句话。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徐庆 刘承源 实习生 孙思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