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不少孩子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7月4日,津南区人民法院召开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的一起网络游戏诈骗典型案例引发广泛关注。法官通过案例解析,向广大家长和孩子作出防范此类诈骗的提示。
该案中,被告人李某与代某某(另案处理)在某网络游戏中锁定一名未成年被害人后,通过手机软件添加其为好友。为骗取钱款,代某某以赠送游戏皮肤、装备为诱饵,哄骗少年使用其姥爷的手机操作,要求其提供手机验证码、完成刷脸验证等,将李某提供的支付宝账户绑定为姥爷的亲情账户,分多次转走姥爷支付宝绑定银行卡内的钱款,共计7000余元。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通过网络锁定未成年被害人,采取虚构事实的方式骗取钱款,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最终,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刑事审判庭副庭长李承勋介绍,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因受害者身心脆弱、危害深远,法律必须予以严惩。这既体现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和“儿童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也通过加重刑罚传递“绝不姑息”的信号。法官特别提醒,广大未成年人应增强防范意识,切莫轻信“官方赠送”“低价充值”等说辞,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向陌生人透露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同时,家长应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做好安全引导,避免孩子沉迷游戏、无节制消费。(记者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