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美国”这一论断引发热议,王毅的这句话含金量正持续飙升。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与美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本质差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始终走在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上,不以他国模式为圭臬。而美国有其自身特点,但不能将其模式强加于世界。这一论断提醒着国际社会,中国是独立的、自主的,将以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而不会像美国那样行事。它彰显了中国的坚定立场和自信,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日益深远。
王毅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飙升
【王毅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飙升】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欧洲访问期间关于“中国不是美国”的论述持续引发国际社会热议。这一表态出现在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重启、全球贸易格局面临重塑的关键节点,既是对个别国家“镜像施压”策略的明确回应,也为中国外交定下“稳定之锚”的基调。7月5日至7日,王毅在巴黎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时,针对美方以关税为筹码的“极限施压”策略,直言不讳:“中国不是美国,不应用美国走过的道路镜像中国。”这一表述被外交部发言人解读为“中国外交的定力宣示”,其背景是特朗普政府设定的90天关税豁免期将于7月9日到期,美方正试图通过最后窗口期逼迫更多国家签署贸易协议。中欧对话中,王毅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全球秩序的四大坚持:不搞阵营对抗:强调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应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不追求单边霸权:以中欧通过协商解决白兰地贸易争端为例,证明“脱钩断链最终只会孤立自己”;不牺牲他国利益:重申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将持续扩大开放,愿进口更多法国优质产品,支持中企赴法投资;不回避全球责任:提出中欧应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深化合作,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欧盟智库“欧洲之友”政策主任莎达·伊斯兰评价:“当美国将‘美国优先’转化为系统性打压工具时,中国明确划出红线,这种战略清晰度对欧洲至关重要。”
王毅此访的“点面结合”行程凸显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深度参与。在巴黎,他与法国外长巴罗共同主持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七次会议,宣布实施“3年1万,欧洲翻番”青年交流计划,并重启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在开罗,他与埃及外长阿卜杜勒阿提通话时,谴责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违反国际法,支持埃及牵头的20国联合停火倡议。
针对中东局势,王毅提出“三不原则”:不接受战争解决核问题;不承认先发制人打击的合法性;不忽视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地位。他特别强调:“所谓‘先有实力后有和平’是强权逻辑,如果美国轰炸核设施的先例被效仿,全世界都将为核灾难埋单。”
这种立场与法国形成战略协同。巴罗在联合记者会上表示:“法中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防止中东滑向全面战争。”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中法已在中东促成3轮人道主义停火,协调运送医疗物资超200吨。
王毅的欧洲之行恰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成立半年。该机构发布的《全球命运共同体实践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已有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共建命运共同体文件,涵盖卫生健康、网络安全、生态保护等12个领域。
在巴黎的演讲中,王毅用三个案例诠释中国理念:缅北电诈清零:通过中缅泰老四国联合执法,铲除106个电诈园区,解救被困人员1.2万人;拉美合作模式:中拉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在拉美承建的5G基站占区域总量43%,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非洲气候融资:中国承诺的100亿美元气候基金已落地37国,支持建设12座太阳能电站,惠及8000万人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当某些国家用制裁大棒破坏全球供应链时,中国正用基础设施投资重建信任。”
王毅关于“你的背后是祖国”的承诺,在近期领事保护案例中得到生动诠释。据外交部统计,2025年上半年:从黎巴嫩、海地等高风险地区撤离公民1.3万人;处理领保案件5.2万起,12308热线接听量达53万通;发布海外安全提醒5100条,覆盖186个国家。在巴黎的留学生座谈会上,王毅讲述了一个细节:某国暴乱期间,使馆工作人员连续72小时守在机场,为滞留公民发放应急物资。“祖国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流落异乡”,这句话引发全场长时间掌声。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指出,王毅此访展现了中国外交的三大突破:战略主动权: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中国通过深化中欧合作对冲美方压力;规则制定权:在人工智能治理、绿色金融等领域提出中国标准,改变“西方出题、中国答题”的被动局面;道义制高点:以具体行动证明“发展中国家代言人”角色,而非空洞口号。这种转变在数据上得到印证:2025年二季度,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同比增长18%,而对西方七国集团出口下降3.2%。正如王毅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所言:“中国外交的含金量,不在话语的尖锐,而在行动的坚实。”
以上就是【王毅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飙升】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