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24
智能座舱创新玩法与情绪工程学应用
会议概要
和平精英与汽车智能座舱的深度融合研究团队非常荣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蒋炜,对智能座舱空间、场景玩法、情绪价值、多屏互动、软硬件集成、玩法协同,情绪工程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探讨心理学、神经科学、疗愈设计、游戏科学等跨学科在情绪工程学与游戏新玩法的应用和机会。
参会人员
校外导师:陈红军
参会专家:蒋炜教授, 胜蓝
参会学生:梁欢, 陈乐欣, 施阳光, 毛一茜, 季航宇,李汉森
ABOUT US
01
智能座舱虚实结合玩法
小组探究结果分享
●
01
●
梁欢 & 陈乐欣
从空间功能延伸到情绪价值构建
该小组聚焦智能座舱内的虚实结合玩法,提出"社区+组队"的社交化场景构想,并深入探讨AR/VR技术在车内环境的落地可能性。陈红军老师指出,理想车型的座舱应先具备多功能延展性,再融入情绪价值,将座舱打造为家庭、娱乐、办公学习等环境的延伸载体,同时关注衍生产业的开发潜力。
蒋炜教授则强调对比车内与日常环境的差异性,提出在空间制约条件下挖掘创新可能。建议从游戏的随机性、不确定性等吸引力要素切入,探究用户体验价值的设计逻辑,结合心理学理论构建从“设置度量”到“功能迭代”的科学研究框架。
●
02
●
施阳光 & 毛一茜
全席位场景化功能设计与系统联动
小组以座舱席位为划分维度,构建差异化功能体系:主驾作为“指挥官”,副驾驶定位为“侦查员”,后排打造沉浸式娱乐区。同时提出多屏集成、数据互通、硬件联动反馈的系统集成方案,将车辆驾驶动态与数字孪生地图结合,在实景导航中嵌入小游戏。
陈红军老师指明了从功能出发细化场景分类的研究路径,强调“顾客会为场景买单”的商业逻辑。蒋炜教授则关注游戏时长、难度等设置对体验感的影响,以《宝可梦》为例阐释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有机融合,强调聚焦单一场景做深做细的研究价值。
●
03
●
季航宇 & 李汉森
多席位协同机制与场景适应性设计
该小组提出车内多席位协同作战的游戏模式,结合驾驶、驻车、充电等不同状态进行差异化游戏设计;计划通过用户调研构建需求模型。其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多元交互实现智能座舱软硬件联动,认为游戏“沉浸式体验”的核心魅力在于为用户提供情感宣泄出口。
陈红军老师指出了该方案在日常通勤场景的适用性局限,建议关注功能性对购买力的驱动作用;提出前期可与《和平精英》等IP联动,后期逐步超越IP依赖,探索预测未来人们的心灵寄托场景。蒋炜教授强调用户调研的重要性——挖掘潜在需求、勾勒客户画像;关注不同席位性别分配对体验感的影响。
02
情绪工程学在智能座舱的应用
—— 胜蓝老师分享
1. 研究背景:需求升级与技术赋能的双重驱动
当前研究背景呈现个人需求升级与技术土壤成熟的双重特征。随着消费群体迭代,Z世代对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凸显,而传感器、AI算法等技术的进步为情绪捕捉与反馈提供了硬件基础。
2. 现存方法的局限性与创新方向
传统感性工学存在静态化、共性化的局限,缺乏动态情绪捕捉反馈机制;情感化设计则缺失时间维度的迭代能力与个体差异的适配性。创新路径需突破现有框架,构建动态化、个性化的情绪交互体系。
3. 研究要点:多学科融合的情绪价值闭环构建
03
行业热点探讨
升华总结
活动总结:
本次交流会聚焦智能座舱的场景化创新与情绪价值构建,通过多学科视角的碰撞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考方向,后续研究将持续关注技术落地路径与市场动态演变,推动智能座舱从功能载体向情感交互空间的升级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