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令人震惊的调查结果引发广泛关注。在对 11 款“捏捏乐”的检测中,竟 100%检出甲醛等有害成分。曾风靡的网红解压玩具,如今却成了“健康刺客”。这些看似可爱的小玩意儿,在制造过程中却忽视了对消费者健康的保障。甲醛等成分会对人体呼吸系统、皮肤等造成潜在危害,尤其对于儿童等敏感群体。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保持警惕,莫被其外表所迷惑,避免让这些“健康杀手”进入生活,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1款“捏捏乐”100%检出甲醛等成分
【11款“捏捏乐”100%检出甲醛等成分】近日,一则关于网红解压玩具“捏捏乐”的检测报告引发全网热议。第三方检测机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市面上11款热销“捏捏乐”玩具进行专项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检出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质,部分产品邻苯二甲酸酯超标26倍,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最高超标50倍。这一数据将“捏捏乐”从“解压神器”推至“健康杀手”的舆论风口。检测工程师赵韵淳向记者展示实验过程:在模拟密闭环境的实验舱内,11款“捏捏乐”被放置于恒温箱中静置2小时后,舱内甲醛浓度飙升至1.2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安全标准(0.1毫克/立方米)12倍;TVOC浓度突破10000微克/立方米,超标近50倍。更触目惊心的是,两款产品检出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达2.6%,超出国家强制标准(0.1%)26倍。“这些物质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接触进入人体。”赵韵淳指出,甲醛和甲苯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接触可能引发白血病、鼻咽癌;邻苯二甲酸酯作为生殖毒性物质,儿童长期啃咬可能导致性早熟、免疫力下降。实验室还发现,9成样品存在小部件脱落风险,3岁以下儿童误食可能引发窒息。记者调查发现,“捏捏乐”的原材料多为工业级PVC、劣质硅胶及再生塑料。某电商平台商家透露:“食品级硅胶成本是工业胶的3倍,90%的低价产品用的都是回收料。”为降低成本,部分厂家甚至使用含甲醛的胶粘剂,在高温硫化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物质。
这种乱象已造成实际伤害。2024年,手工博主“小鹿酱”因长期制作“捏捏乐”咳血退圈,其血液检测显示白细胞指数低于正常值30%。2025年5月,广州消委会对37款解压玩具的检测中,76%的产品TVOC超标,83%检出二甲苯。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产品包装袋的邻苯二甲酸酯超标达149倍,相当于儿童每天接触“毒塑料袋”。
记者走访发现,线下文具店、夜市摊贩售卖的“捏捏乐”中,60%无生产厂家、无质量合格证、无警示标识。某批发市场档主坦言:“这些货从义乌小作坊进货,一箱100个成本不到50元,转手卖3元一个,利润翻6倍。”
线上平台同样问题重重。某电商平台“捏捏乐”销量榜前十店铺中,仅2家提供质检报告,且报告显示检测项目仅包含“外观”“尺寸”等基础指标。更讽刺的是,部分商家宣称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美国ASTM检测”,但经核实,这些认证仅针对玩具物理安全,不涉及化学毒性检测。
面对舆论压力,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7月10日启动“解压玩具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甲醛、邻苯二甲酸酯超标行为,并要求电商平台7日内下架无3C认证产品。浙江省消保委秘书长崔砺金呼吁:“家长应选择标注GB 6675国家强制标准的产品,避免购买有刺激性气味的玩具。”
对于已购买的“捏捏乐”,专家建议采取“三步处理法”:通风晾晒:将玩具置于通风处72小时,降低TVOC浓度;密封丢弃:若闻到刺鼻气味,立即用密封袋包裹后丢弃,避免二次污染;法律维权:保留购物凭证,向12315平台举报问题商家。
“捏捏乐”的爆红折射出当代人的压力焦虑,但商业利益不能凌驾于健康之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丽丽指出:“该类产品缺乏头部品牌,监管难度大,需建立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链条追溯体系。”目前,已有企业尝试用“玉米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胶,但成本较普通产品高出40%,市场接受度待考验。
在这场健康与利益的博弈中,消费者需警惕“解压”背后的“增压”陷阱。正如网友“健康第一”的评论:“真正的解压,不该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当11款“捏捏乐”的检测报告成为行业照妖镜,或许该重新思考:我们需要的究竟是短暂的感官刺激,还是可持续的身心安康?
以上就是【11款“捏捏乐”100%检出甲醛等成分】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