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近期明确表态,将致力于精简套餐、实现资费透明以及套餐“瘦身”。过去,用户面对众多复杂且眼花缭乱的套餐选择,往往感到困惑。而如今,运营商们积极行动,通过简化套餐结构,去除那些冗余的条款和收费项目,让用户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各项资费信息。这一举措不仅为用户节省了时间和精力,避免了因套餐不清晰而产生的误解和纠纷,更是体现了运营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让用户在资费方面更加安心和放心。
三大运营商表态:精简套餐 资费透明
【三大运营商表态:精简套餐 资费透明】近日,针对长期困扰用户的“套餐选择难、资费不透明、退订受阻”等问题,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近日集体宣布推进行风纠风专项行动,落实工信部2025年工作部署,通过精简套餐体系、强化资费公示、优化服务流程等举措,回应消费者关切。这场被业内称为“通信消费透明化革命”的改革,标志着我国18.07亿移动用户和6.82亿宽带用户将迎来更清晰的消费环境。过去,运营商套餐种类繁多、命名模糊的问题饱受诟病。例如,某运营商“畅享流量套餐”实则包含流量限速条款,“超值通话套餐”的通话时长仅限本地拨打,超出范围费用激增。此类“文字游戏”导致用户常因误解条款产生额外费用。中国移动率先打破僵局,宣布全面梳理现有套餐,大幅削减低效产品。据发布会披露,其套餐种类已从高峰期的超2000种压缩至800余种,重点保留“流量+语音”“纯流量”“老年专属”等清晰分类套餐。同时,所有套餐资费标准、包含内容、使用限制等信息均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同步公示,用户登录手机营业厅即可一键对比。中国联通在合作伙伴大会上透露,已集中整改期间精简套餐400余个,在售公众套餐数量较2018年底减少60%。例如,原“5G畅享套餐”被拆分为“5G流量王”“5G语音王”等模块化产品,用户可自由组合流量、语音、短信服务,避免为不需要的功能付费。中国电信则通过“阳光套餐行动”进一步规范销售品管理,明确要求未公示套餐不得销售。截至7月20日,其全国范围内在售套餐公示率已达100%,用户可通过官网“资费专区”实时查询最新套餐信息。
资费不透明是用户投诉的另一大痛点。据江苏省通信管理局统计,2024年全省资费类投诉占比达37%,其中“不明扣费”“增值业务擅自开通”位列前两位。对此,三大运营商推出多项硬核措施:中国移动承诺“业务订购双确认”:用户订购增值业务需通过短信或APP二次确认,办理完成后立即收到告知短信,明确服务内容、资费标准及退订方式。同时,上线“账单智能解读”功能,将月账单拆解为“套餐固定费”“超量费用”“增值业务费”等模块,并标注每项费用的具体使用场景。
中国联通强化资费公示分类管理,将套餐费用细分为“基础套餐费”“流量包费”“语音包费”等子项,并在营业厅、官网、APP等渠道采用“价格标签式”展示。例如,某套餐原价128元/月,公示信息会明确标注“含30GB流量(超出后5元/GB)、500分钟语音(超出后0.15元/分钟)”,避免用户产生歧义。中国电信则通过“明白消费卡”推动服务下沉。用户在营业厅办理业务时,可领取印有套餐详情、资费标准、退订流程的纸质卡片,同时扫描卡片二维码即可查看电子版协议,关键条款如“合约期”“违约金”等均以加粗字体显示。
针对用户反映强烈的“退订难”问题,三大运营商均设定办理时限:中国移动推出“套餐变更48小时办结”服务,无合约约束的用户通过APP或10086热线申请变更套餐后,系统将在48小时内自动完成审核并生效。中国联通建立“退订绿色通道”,用户可通过APP“一键退订”功能取消增值业务,系统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并发送确认短信。中国电信规范业务退订流程,明确要求营业厅不得以“系统故障”“需上级审批”等理由拖延办理,违者将纳入考核扣分。
此外,三大运营商还同步推出防骚扰服务。例如,中国移动用户可自主屏蔽境外号码来电和短信,中国联通上线“联通来电管家”智能拦截诈骗电话,中国电信则提供“谢绝来电”免费订阅服务。
此次改革背后,既有工信部政策推动的外部压力,也有市场竞争加剧的内在动力。自2023年携号转网全面放开以来,用户流动门槛降低,运营商必须通过提升服务质量留住客户。据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数据,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资费类投诉量环比下降23%,用户满意度提升至92.6%。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王振宇在发布会上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运营商需从‘卖产品’转向‘做服务’,通过透明化、规范化运营重建用户信任。”随着三大运营商改革举措逐步落地,通信消费正从“复杂博弈”转向“简单透明”。正如一位北京用户所言:“以前选套餐像‘拆盲盒’,现在资费、服务都写得清清楚楚,终于能明明白白消费了。”这场改革,不仅关乎18亿用户的切身利益,更标志着我国通信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以上就是【三大运营商表态:精简套餐 资费透明】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