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正式承诺精简套餐并做到资费透明,旨在破局信任危机。然而,用户长期以来饱受隐形消费之苦,防不胜防。此前,套餐规则复杂,隐藏收费项目屡见不鲜,让用户在缴费时常常遭遇“惊喜”,却并非愉悦。如今,运营商表态虽令人期待,但能否真正落实,还需时间检验。用户们渴望在资费方面得到清晰明了的告知,不再被不明不白的费用所困扰,期待这一承诺能为通信服务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重塑用户对运营商的信任。
三大运营商表态:精简套餐 资费透明
【三大运营商表态:精简套餐 资费透明】近日,在工信部2025年工作部署的推动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纷纷表态,将推进行风纠风工作,以“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姿态,积极回应客户关切,维护行业生态,一场围绕“精简套餐、资费透明”的自我革新行动正式拉开帷幕。21日,中国移动率先发布十项服务承诺,从业务订购、套餐变更到境外来电短信屏蔽等,全方位保障用户权益。业务订购必须经客户确认,办结后下发告知短信,让用户对每一笔消费都心中有数;无合约变更套餐48小时内办结,大大提高了用户办理业务的效率;用户可自主屏蔽境外来电短信,有效防范电信诈骗,为用户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中国联通在合作伙伴大会期间也不甘示弱,推出四个方面十六项举措。其中,精简资费套餐方案种类和数量,资费公示做到分类清晰,让用户在选择套餐时不再眼花缭乱;业务协议关键要素加黑加粗显示,避免用户因忽略重要条款而遭受损失,体现了对用户知情权的尊重。中国电信则在20日表示,将规范服务提供,提升服务水平,推出九项措施。征得用户同意后开通电信业务,让用户明白消费,杜绝了“强制消费”和“隐形消费”;规范业务退订办理流程,使用户能够轻松退订不需要的业务;未公示套餐不销售,确保所有套餐都在阳光下运行,让用户消费得明明白白。
在数字化浪潮以汹涌之势席卷生活的当下,手机和网络早已深深融入市民日常,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刚需”。无论是日常的沟通交流、便捷的移动支付,还是丰富的娱乐消遣,都离不开它们的支持。然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三大通信运营商,却因资费套路层出不穷、服务短板明显、网络问题频发,屡屡成为市民吐槽的“重灾区”。从社交媒体上如潮水般涌来的热议,到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投诉榜单上居高不下的排名,三大运营商的“槽点”正以惊人的速度累积,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明明办了59元套餐,每月话费却稳定在90元以上。”北京上班族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类似的情况在众多用户身上不断上演。三大运营商的资费套餐设计,正陷入一场“文字游戏”的信任危机,让用户防不胜防。
运营商常常以“首月1元”“限时特惠”等极具吸引力的噱头来招揽用户,可到了次月,费用往往暴涨数倍。例如,某运营商推出的“19元/月影视套餐”,乍一看十分划算,实则仅包含定向流量,通用流量需额外付费购买,而且套餐外流量单价高达5元/GB。很多用户在办理时没有仔细阅读条款,或者被低价吸引而忽略了隐藏费用,若未及时关闭自动续费,就可能连续数月被扣费而不自知,等发现时已经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尽管“不限量套餐”已被监管部门叫停,但运营商又想出了新的变相限制使用的办法——“达量降速”。上海用户王先生就深受其害,他办理的“99元无限流量套餐”,原本以为可以畅快上网,没想到在使用20GB后,网速骤降至3G水平。刷视频时画面卡顿得像幻灯片,微信消息也延迟许久才收到,实际体验与“断网”无异,严重影响了日常使用。2024年工信部通报显示,三大运营商因“擅自开通增值业务”被罚款超2亿元。多位市民表示,自己从未主动订阅的“彩铃”“天气预报”等服务,却悄然出现在账单中。更讽刺的是,当用户致电客服取消这些服务时,常被以“系统无法操作”“需到营业厅办理”等理由推诿,让用户十分无奈。
如果说资费问题是摆在明面上的“明枪”,那么服务短板则是在暗处伤人的“暗箭”。从人工客服难接通到投诉处理效率低下,运营商的服务体系正不断透支着用户的耐心。三大运营商力推的AI客服,本应借助科技提升服务效率,却因语义识别差、问题解决能力弱而沦为“摆设”。广州用户陈先生因流量异常扣费致电客服,AI客服就像复读机一样反复播放“请说‘查询流量’”,完全无法理解他的需求。当他尝试转人工时,系统却提示“当前排队人数超过100位”,让他只能焦急地等待。即使成功联系上人工客服,问题也常被层层转接。深圳用户林女士因宽带故障投诉,历经“一线客服 - 技术专员 - 区域经理”三轮沟通,耗时5天仍未解决。更离谱的是,某运营商规定“投诉需48小时内处理”,但实际平均处理时长超过72小时,用户被迫在社交媒体发声才能加速解决,这无疑是对用户权益的漠视。携号转网政策本应打破运营商垄断,给用户更多选择,但实际操作中却障碍重重。多位市民反映,办理转网时被客服以“合约未到期”“赠送业务未取消”等理由拒绝,甚至被暗示“转网后信号变差”,让他们不得不放弃转网的念头。2024年,工信部约谈三大运营商,要求简化转网流程,但“隐性门槛”仍未彻底消除,用户依然面临诸多不便。
尽管三大运营商宣称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但用户的实际体验却与宣传存在巨大落差。从城市地铁到乡村田野,网络质量问题正成为市民的“心头之痛”。某运营商广告宣称“5G速率达1Gbps”,听起来十分诱人,但实测显示,在人员密集区域(如商场、车站),5G网速常低于4G,用户根本无法享受到宣传中的高速网络。部分用户甚至反映,开启5G后电量消耗加快、手机发热严重,不仅影响使用体验,还增加了使用成本。更讽刺的是,某些标注“5G覆盖”的区域,实际信号微弱,用户不得不手动切换回4G,所谓的“5G覆盖”成了有名无实的噱头。在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问题依然突出。河南村民张大叔家距基站仅3公里,但手机信号常年只有1 - 2格,通话断断续续,视频通话更是奢望,严重影响了与外界的联系。尽管运营商声称“乡村5G覆盖率超90%”,但实际信号质量仍需打问号,很多农村地区依然面临着网络不畅的困境。
家庭宽带同样问题频发。上海用户周女士办理了300M宽带,本以为可以享受高速稳定的网络,但测速显示实际下载速度仅50Mbps,远低于承诺标准。当她向运营商客服反馈问题时,客服却将责任推给用户路由器,称“需自费更换千兆设备”,而忽略了自身线路老化、分光比过高等问题,让用户承担了不必要的费用。
市民的不满,本质是运营商“重营销、轻服务”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在5G投资压力下,运营商为快速回笼资金,不得不通过复杂套餐、增值业务“创收”,却忽视了用户体验这一核心竞争力。长此以往,不仅会失去用户的信任,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工信部已出台《关于提升5G服务质量的通知》,明确要求运营商“规范资费公示”“简化套餐结构”“保障用户选择权”。但处罚力度仍需加强,对“擅自开通业务”“虚假宣传”等行为应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违规成本。运营商可借鉴电商行业经验,推出“资费计算器”“流量使用预警”等功能,让用户清晰掌握消费明细。同时,优化投诉处理系统,通过AI自动分类问题、分配专员,将平均处理时长压缩至24小时内。在同质化竞争下,运营商需转向差异化服务。例如,针对老年用户推出“大字版账单”“一键客服”;为商务人士提供“跨国漫游包”“专属网络加速”;在乡村地区试点“低频5G”,兼顾覆盖与成本。
当市民为流量超支焦虑、为信号盲区抓狂、为投诉无门愤怒时,三大运营商的“槽点”已不仅是商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数字化生存成为刚需的今天,通信自由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唯有以用户为中心,摒弃套路、回归服务本质,运营商才能走出“信任危机”,真正赢得市场与民心。
以上就是【三大运营商表态:精简套餐 资费透明】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