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冰淇淋市场陷入了困境。原本备受喜爱的冰淇淋却出现了滞销的情况,大量库存积压,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5 毛的冰棍却越卖越亏,看似低价的背后,成本却难以控制,导致利润不断下滑。雪糕和冰淇淋赛道明显停滞不前,无论是商家的销售策略还是市场的需求都似乎遇到了瓶颈。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打破僵局,让这一行业重新焕发生机。
冰淇淋滞销 5毛冰棍越卖越亏
【冰淇淋滞销 5毛冰棍越卖越亏】2025年7月,全国多地气温突破40摄氏度,但冰淇淋市场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天津便利店店主于小敏望着冰柜里堆积如山的雪糕直发愁——售价5毛钱的老冰棍虽稳居销量榜首,每根仅1毛钱的利润却让门店日净利润不足50元;北京雪糕批发商李元在天通苑新开的20平方米店铺里,8台冷柜全天运转,却要靠周末客流勉强覆盖200元日成本;上海外滩饮品嘉年华上,15元以上的高端冰淇淋无人问津,而冰杯、气泡水等替代品摊位前却排起长队。这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冰淇淋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度重构。在天津某社区便利店,1.2米长的冰柜被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区域:底层是售价5毛的老冰棍、雪莲等传统产品,中层是1-3元的蒙牛“随变”、伊利“巧乐兹”,顶层则陈列着梦龙、钟薛高等曾经的高端品牌。店主于小敏透露:“老冰棍占销量60%,但每根只赚1毛钱,电费一天就要100元。”这种困境并非个例,北京批发商李元算了一笔账:每根老冰棍的进货价0.4元,零售价0.5元,毛利率仅20%,而同等利润需要售出20根才能抵消一根高价雪糕的收益。更严峻的是,消费者对低价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达到极致。在北京昌平区某批发市场,六旬顾客王阿姨对着“大红果”冰棍皱眉:“以前1元,现在1.5元?冰棍都吃不起了。”这种情绪导致批发商海森不得不将进货价1.2元的“大红果”以1.5元出售,“再降价就要亏本,但涨价就没生意”。与低价市场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端手工冰淇淋(Gelato)正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张。上海野人先生门店数量在4个月内从400家激增至900家,其招牌五常大米冰淇淋团购价23.8元仍需排队购买;光明集团旗下“爱茜茜里”在上海连开十余家新店,主打“不隔夜”的现制概念。然而,这类产品的受众局限在年轻白领群体,难以支撑全行业转型。
数据揭示了更残酷的现实:艾媒咨询显示,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达1835亿元,但意式冰淇淋仅占120亿元且增速从20%骤降至10%。某头部品牌负责人坦言:“单店模型需要日均300单才能盈利,但上海核心商圈门店实际日均订单量不足200。”
冰淇淋正在被挤出夏日消费清单。济南消费者林兆的观察颇具代表性:“以前每天一根雪糕,现在改喝冰咖啡或自制冰杯。”美团闪购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以来,冰杯销量同比增长340%,而冰淇淋订单量下降18%。这种转变源于多重因素:健康焦虑:深圳白领周明减少雪糕消费:“每根含糖量相当于半碗米饭,解暑不如喝水。”伊利、蒙牛等品牌被迫推出“0糖”系列,但低糖产品成本增加导致终端价普遍在5元以上,进一步压缩市场。场景替代:现制饮品店推出9.9元冰杯套餐,搭配浓缩液可自制多款饮品,成为办公室人群新宠。某连锁便利店负责人透露:“冰杯复购率是雪糕的3倍,且不受季节限制。”气候悖论:德国冰淇淋制造商联盟研究发现,当气温超过30℃时,冰淇淋销量反而下降15%,因为消费者更倾向选择解渴的饮料。这一规律在中国同样显现,2025年7月高温天气下,多地便利店饮料销量同比增长40%,而冰淇淋仅增长5%。
面对困局,企业展开多维突围:渠道革新:光明乳业将即时零售作为新增长极,通过美团闪购实现30分钟送达,该渠道销量占比已达25%;认养一头牛依托抖音电商,打造“鲜牛乳冰淇淋”爆款,单月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技术赋能:沈阳中街冰点应用-196℃液氮锁鲜技术,推出含10%果肉的雪泥产品,果肉颗粒清晰可见,定价8元仍供不应求;钟薛高与OATLY合作推出燕麦奶基底雪糕,胆固醇含量降低60%,瞄准乳糖不耐受人群。文化破圈:马迭尔冰棍联合《甄嬛传》推出联名款,在杭州西湖景区设置古风打卡点,单日销量突破5000根;和路雪“轻优”系列通过赞助健身赛事,将“低卡”标签与运动场景深度绑定,复购率达38%。
中研普华预测,2025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将达2200亿元,但行业格局将彻底改写:5元以下产品占比从65%压缩至35%,10-20元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28%。某头部品牌研发总监指出:“未来竞争核心是‘三精主义’——精准营养、精细工艺、精致体验。”在这场变革中,老冰棍的命运或许最具启示意义。当李元在北京批发市场补货时,一位建筑工人拎着20根老冰棍和一桶白酒离开,这个画面恰似中国冰淇淋行业的缩影:传统需求仍在,但商业逻辑已天翻地覆。如何在新消费浪潮中平衡情怀与创新,将是所有从业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以上就是【冰淇淋滞销 5毛冰棍越卖越亏】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