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大学教授竟沉迷短剧,这着实是一场令人意外的现象。曾经在学术领域挥洒汗水的精英,如今却在昏天黑地地追着短剧。在静谧的校园角落,教授们本该专注于高深的学术研究,却被那短小精悍的剧情所吸引。他们在课间休息、课余时间,纷纷沉浸其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看似意外的碰撞,背后或许反映出大众文化对精英群体的悄然影响,也让人们看到了在严谨学术之外,教授们同样有着对轻松娱乐的渴望,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985大学教授沉迷短剧:昏天黑地追
【985大学教授沉迷短剧:昏天黑地追】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因“沉迷短剧”登上热搜。这位研究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学者,在毕业典礼致辞中以“霸总甩卡”“逆袭打脸”等短剧桥段类比文科困境,引发学生共鸣后,被网友扒出“为追短剧充会员、熬夜刷剧”的细节。当“985教授”与“土味短剧”两个标签碰撞,一场关于学术精英与大众文化关系的讨论就此展开。汤拥华的短剧“入坑”始于2024年。彼时,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鱼塘挖出巨龙”的荒诞新闻,好奇点进链接后,被推送了大量“穷小子逆袭成首富”“女主重生复仇”的短剧。起初,他觉得这些“大特写怼脸、剧情强行反转”的内容“粗糙得可笑”,但很快陷入“明知狗血却停不下来”的矛盾中。“第一次花1块钱买几集,看完又要9块9,后来干脆充了200元年会员。”汤拥华坦言,短剧的“强情绪刺激”和“碎片化节奏”精准击中了他的休闲需求。他甚至在笔记中细致分析短剧套路:霸总剧“先羞辱后宠妻”、逆袭剧“每集一个打脸时刻”、甜宠剧“三集必接吻”。这种“学术式追剧”让他既享受消遣,又产生研究兴趣:“短剧像当代社会的‘情绪按摩仪’,它的流行反映了大众对即时满足的渴望。”但“上瘾”也带来困扰。汤拥华承认,追剧后书堆越积越高,深夜刷剧导致次日上课迟到。更戏剧性的是,他在毕业典礼致辞中引用短剧桥段后,有学生留言:“原来教授也和我们一样‘堕落’!”这种共鸣让他反思:“当学术精英开始追短剧,是文化下沉还是人性共鸣?”汤拥华的“追剧史”,恰是短剧行业野蛮生长的缩影。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2025年7月,用户规模突破6.96亿,占网民总数的68%。西安、郑州、杭州等地形成产业集群,横店影视城甚至设立“短剧专区”,日均产出超100部剧集。
2022年前后,短剧以“每集2分钟、100集起”的体量席卷市场。典型剧情如《离婚后走向人生巅峰》:女主被丈夫羞辱后离婚,转身成为商业女王,前夫跪求复合。这类剧集通过“每30秒一个反转”制造强刺激,用户付费率高达65%。汤拥华曾统计,一部短剧里“女主被扇耳光12次、获得遗产3次、身份揭晓5次”,堪称“爽感通货膨胀”。
2025年,短剧开始摆脱“霸总”“重生”的单一套路。《闪婚五十岁》聚焦中老年情感,31岁以上观众占比75%;《舟楫千里号歌来》展现大运河文化,带动取景地民宿预订量增长45%;《家里家外》以20世纪80年代重组家庭为背景,上线72小时播放量破10亿。上海大学教授齐伟指出:“短剧正从‘表达情绪’转向‘表达情感’,甚至尝试‘表达情怀’。”
光线传媒的AI编剧系统可生成40%的剧情,用户留存率提升50%;腾讯“智影”平台实现数字人出演,单集成本降低70%;横店采用虚拟制片技术,将单集制作周期从15天压缩至7天。技术降低创作门槛的同时,也催生新问题:部分短剧用AI生成“假雪”“假背景”,被网友吐槽“五毛特效”。
汤拥华的“出圈”,将短剧的争议性推向台前。支持者认为,短剧是“数字时代的民间故事”,其“善恶有报”的朴素价值观与《窦娥冤》《赵氏孤儿》一脉相承;反对者则批判其“低俗化”“反智化”,如某短剧出现“女主用奶茶泼醒植物人男主”的荒诞情节。
学术视角:短剧是“文化民主化”的体现。汤拥华在论文中写道:“短剧的流行,本质是大众对‘文化平等权’的争取。当精英文化用‘阳春白雪’筑起高墙,短剧用‘下里巴人’的姿态完成了文化反哺。”他以《天道金榜现世我道祖的身份瞒不住了》为例:“剧中女性拒绝依附男性、男性保持正派三观,这种‘三观正确’的爽剧,恰恰说明大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行业反思:精品化与监管并行。2025年“五一”期间,广电总局下架2000余部违规短剧,重点整治“未成年人误导”“暴力反转”“低俗婆媳争斗”等内容。与此同时,上海设立互联网内容创作投资基金,红果短剧推出“果燃计划”,投资53部非遗、普法、历史题材精品剧。抖音集团总编辑乐力表示:“短剧需要‘破圈’——从情绪价值走向情感链接,从流量狂欢走向文化传承。”
汤拥华的追剧故事,折射出数字时代文化生态的深刻变革。当985教授与外卖小哥、退休阿姨共享同一部短剧时,文化的阶层壁垒被打破;当学术研究开始分析“霸总人设”“逆袭公式”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完成了一次双向奔赴。
这种碰撞并非坏事。正如汤拥华在致辞中所说:“我们这些学文科的人,看上去很多地方不太有用,但正是这种‘无用之用’,让我们能理解短剧里‘想不开的人’,也能理解‘一心拔刀的人为什么喜欢下雪’。”短剧的流行,本质是大众在高压社会中寻找情感出口的尝试——它或许粗糙,但足够真实;或许低俗,但充满生命力。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文化的形态始终在演变。短剧的崛起,不是高雅艺术的衰落,而是文化民主化的注脚。当985教授为短剧做笔记、当银发族成为新增长点、当非遗文化通过短剧出海,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文化的价值,究竟在于其载体的高贵,还是其触达人心的力量?汤拥华的书架上,《美学原理》旁摆着短剧笔记;他的手机里,未读完的学术专著与待刷的短剧列表并存。这种矛盾与和解,恰是数字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在碎片化的浪潮中,我们或许无法阻止短剧的流行,但可以选择在其中寻找更完整的人性共鸣。
以上就是【985大学教授沉迷短剧:昏天黑地追】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