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 名大学生溺亡事故中的获救老师照片得以公布。从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位老师并未遭遇截肢的不幸,其精神状态良好,正处于恢复之中。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彰显了老师在危难时刻的英勇与坚韧。他以顽强的意志与死神抗争,为学生们争取了宝贵的生存机会。他的身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给家属和社会带来了希望。相信在大家的关心与照料下,他将很快恢复健康,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溺亡事故获救老师照片公布 未截肢
【溺亡事故获救老师照片公布 未截肢】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溺亡。目前,内蒙古已对事故进行提级调查。7月24日,记者实地探访涉事企业,赴医院采访受伤老师。报道称,东北大学获救老师目前精神状态良好,受轻伤,正在恢复当中。车间主任讲述:据了解这6名遇难的大学生年龄在20到22周岁。今天下午我们在满洲里市医院见到了获救的这位老师,这位老师精神状态还是良好的。浮选槽PH值在8到9左右,温度在三四十摄氏度左右,不存在强酸、强碱和高温的状况。坠落的地点格栅板为钢制结构,尺寸在1x2.6米左右,距离浮选液面的高度是在2米左右。事故发生之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委派应急管理厅、矿山安全监察等部门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同时自治区政府正在履行程序,成立调查组提级调查。呼伦贝尔市也成立了应急指挥部,联合东北大学、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设立了8个工作组,全力开展救援及善后处置工作。东北大学抽调了骨干人员组成了6个善后安抚工作小组,6个工作小组和学校选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也正赶往现场,目前已经点对点通知了学生家长,已经明确了6名家长的行程安排,45名实习学生在现场老师的安抚之下情绪平稳。东北大学对暑期实践实习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再次部署,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实习、实训、实践活动开展了全流程的检查、全流程的监管,加强学生安全生产、自我保护。得知噩耗的学生家属悲痛欲绝,手抖得无法和人交流,却仍要按捺住悲痛情绪,匆匆赶往事故现场,最后见一面孩子的遗体,由东北大学抽调6个善后安抚工作小组负责接待安慰。
据现场监控与幸存教师回忆,事发时7名师生正站在1.2米×3米的钢制格栅板上观察浮选机运行。这块承载平台因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在集中载荷下瞬间断裂翻转。“当时正在讲解参数,突然听到金属撕裂声,还没反应过来就坠向槽中。”带队教师声音颤抖的描述,还原了灾难降临的惊悚场景。
浮选槽内,密度达1.8g/cm³的矿浆裹挟着硫化氢等剧毒物质,形成类似水泥的黏稠流体。参与救援的工人描述:“矿浆像水泥一样稠,人掉进去根本浮不起来。”槽壁光滑的设计本为防止矿浆飞溅,却成为落水者的死亡陷阱——6名学生被发现时呈蜷缩状,显然经历了剧烈挣扎。从坠落到丧失行动能力仅需1分钟,这残酷的时间差让救援变得近乎徒劳。
企业应急机制在灾难中展现出专业素养:10时22分,现场工人按下浮选机急停开关,用对讲机呼叫救援并疏散人群;10时58分,矿山应急小队携带专业设备抵达;12时40分,最后一名遇难者被救出。但矿浆的致命特性,让这场与时间的赛跑终究未能改写结局。
在满洲里市医院急诊科,获救教师四肢健全、意识清醒的画面,通过媒体报道击碎了“截肢”谣言。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其伤情属于“表皮擦伤和软组织挫伤”的轻伤范畴。这位教师在坠落瞬间抓住车间横梁的机智反应,成为黑暗中的唯一亮色,却无法掩盖6个年轻生命消逝的沉重。
谣言的滋生折射出公众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敏感神经。涉事企业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的应对备受质疑:尽管2025年2月曾对格栅板进行局部更换,却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车间未设置承载人数标识,事发时7人集中站立远超安全负荷;与东北大学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这些管理漏洞,在内蒙古自治区提级调查组进驻后逐一浮出水面。
这起事故绝非偶然。据统计,近五年全国高校实习期间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超60起,其中35%涉及企业生产环境。东北大学此次实习的“必修课”属性,暴露出高校将学生置于危险境地的制度困境——该课程与毕业资格直接挂钩,51名学生与4名教师涌入日常仅容纳二三十人的浮选车间,空间承载力严重超标。
企业责任同样不容回避。浮选车间主任李春爽证实,槽内PH值8-9、温度三四十摄氏度,不存在强酸强碱和高温状况,但矿浆的腐蚀性与剧毒成分已构成致命威胁。涉事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及当日监护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凸显监管部门对“人命关天”的零容忍态度。
高校安全教育的缺位更令人痛心。尽管企业开展了安全培训,但“走过场”式的教育难以应对复杂工业环境。东北大学校园BBS上,师生发起的“安全实习倡议”获2万次转发,许多毕业生留言分享实习隐患案例,呼吁建立全国高校实习安全联动预警机制。这种自发的觉醒,恰是对制度性漏洞的无声控诉。
事故发生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7·23”事故调查组,涉事车间全线停产整顿。东北大学暂停所有矿山实习项目,成立6个善后安抚工作小组,并启动校内问责程序。企业与学校已同遇难学生家属全部取得联系,正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及《生产安全事故赔偿办法》协商赔偿。这些举措虽属事后补救,却为行业敲响警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高校需建立“企业安全资质审核-实习风险评估-动态监管”全链条机制,企业则应按照《安全生产法》要求,为实习生提供与正式员工同等的防护保障。这要求高校摒弃“实习完成率”的功利导向,企业杜绝“重效益轻安全”的短视思维,监管部门强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
在东北大学校园内,遇难学生的同学自发组织悼念活动,摆放的6束白菊在烈日下格外刺眼。这些本该在实验室钻研矿物加工技术的年轻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0岁的夏天。他们的悲剧提醒我们:安全生产不是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每个螺丝钉、每道焊缝的生命工程。当企业为节省检测成本忽视焊缝裂纹,当高校为完成教学任务放任空间超载,当监管为经济指标放松安全审查,那些被量化计算的“风险概率”,终将化作无法挽回的生命代价。愿这6朵未绽的花蕾,能唤醒更多人对安全的敬畏;愿这场带血的教训,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因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每一次疏忽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在安全生产的天平上,没有任何借口能够凌驾于生命之上。
以上就是【溺亡事故获救老师照片公布 未截肢】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