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溺亡事故获救老师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经过紧急救援,这位老师成功获救,其照片也得以公布。令人欣慰的是,他并未遭受截肢之痛,目前精神状态良好,正在逐步恢复之中。这一消息让众多人为之松了一口气,他的坚韧与顽强在这场灾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可贵,也为身边的人树立了榜样。我们衷心祝愿他能早日完全康复,继续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
溺亡事故获救老师照片公布 未截肢
【溺亡事故获救老师照片公布 未截肢】近日,内蒙古溺亡事故中获救教师的病房照片首次公布。画面显示其倚靠病床,精神饱满,正与医护人员交流。针对网传“重伤截肢”的说法,院方明确回应:仅为轻伤,无肢体缺失,目前恢复顺利。该消息迅速冲上热搜,网友感慨:“谣言比矿浆更伤人!”47分钟生死救援全还原:事故发生于7月23日10时20分,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51名学生与4名教师,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公司浮选车间实习时,1.2米×3米格栅板突然脱落,7人坠入10米深浮选槽。现场工人紧急按下急停开关并呼救,10时58分应急队抵达,但矿浆密度达水的1.5-2倍(类似水泥),6名学生被捞起时已溺亡。致命隐患:超期服役8年的格栅板。调查组初步发现,脱落格栅板设计寿命仅5年却使用13年,2023年已检出承载力不足但未整改。今年2月所谓“更换”,实为局部修补敷衍了事。更触目惊心的是,平台无限员标识,而涉事企业2月刚宣布“浮选车间2024年零事故”。网友怒评:“安全奖牌变死亡通告!”校企合作安全协议被曝“空白”:东北大学与涉事企业2023年签署的《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中,现场监护人数、应急流程等关键条款均未明确。更讽刺的是,该矿厂曾被校方评为“优秀实践基地”,涉事带队教师仅工作两年,此次为临时顶岗。提级调查启动,3名责任人被控制。内蒙古自治区已对事故提级调查,企业全面停产。据悉浮选车间含强碱、氰化物等腐蚀性药剂,水温高达90℃,叶轮转速300转/分钟。专家指出:“人坠入后遭叶轮绞伤、强碱灼喉、矿浆封口,生还率极低。”
7月24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东北大学6名溺亡学生中其中一位刘某的亲属,她表示,刘某非常优秀,“我们在一个小县城村子里,他是我们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他妈妈常常以他为骄傲。”另一位亲属还告诉记者,刘某今年大三,刚刚保送研究生,“他平时特别懂事、贴心而且节俭。”据该亲属了解,刘某母亲和弟弟已经去往内蒙古处理后续事宜。此外,据刘某朋友发出的聊天记录显示,刘某昨天上午9点多曾发给朋友两段视频,视频显示他正在格栅板上。该朋友10点48分予以回消息问他干嘛去了,但却再也没有收到刘某的回复。该亲属还向记者推荐了刘某母亲的社交媒体,记者翻阅发现,2022年刘某母亲曾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刘某被东北大学录取的录取通知书,该录取通知书显示刘某被录取到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科试验班(含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等6和专业),且注明为国家专项计划。在东北大学官网检索发现,2024年9月11日发布的一篇名为《中国黄金—东北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班暨东北大学黄金学院“黄金班”开班式召开》的文章中提到,东北大学黄金学院“黄金班”学生代表、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刘某作为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刘某发送的最后两条视频,成为揭开事故真相的关键线索。画面显示,他站在格栅板边缘拍摄,身后4名同学正俯身观察浮选槽。中国黄金集团内部文件披露,涉事格栅板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在持续震动下发生脆性断裂。
"整块板像跷跷板般翻转,6个人瞬间消失在矿浆里。"目击学生描述,浮选槽内含有煤油、黄药等剧毒添加剂,PH值达10-12,人体接触30秒即会丧失行动能力。企业应急预案显示,救援人员需穿戴防化服并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但现场仅配备普通救生圈。
从格栅板断裂到首批救援人员抵达耗时38分钟。矿山应急小队记录显示,10时58分接到报警,12时01分才救出第一名遇难者。这远超国际救援黄金15分钟标准,暴露出企业应急体系的致命缺陷。
据现场监控与幸存教师回忆,事发时7名师生正站在1.2米×3米的钢制格栅板上观察浮选机运行。这块承载平台因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在集中载荷下瞬间断裂翻转。“当时正在讲解参数,突然听到金属撕裂声,还没反应过来就坠向槽中。”带队教师声音颤抖的描述,还原了灾难降临的惊悚场景。
浮选槽内,密度达1.8g/cm³的矿浆裹挟着硫化氢等剧毒物质,形成类似水泥的黏稠流体。参与救援的工人描述:“矿浆像水泥一样稠,人掉进去根本浮不起来。”槽壁光滑的设计本为防止矿浆飞溅,却成为落水者的死亡陷阱——6名学生被发现时呈蜷缩状,显然经历了剧烈挣扎。从坠落到丧失行动能力仅需1分钟,这残酷的时间差让救援变得近乎徒劳。
调查组发现,东北大学与中金黄金签订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存在重大疏漏:未明确企业现场监护责任、未规定设备检修记录查阅权限、未约定应急演练频次。更讽刺的是,内蒙古矿业7月11日刚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宣称"上半年实现零事故",事故后却紧急删除相关宣传文章。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本质是风险转嫁。"安全生产专家李建国指出,企业以"实践教学"名义降低安全投入,高校为完成实习任务放松监管,最终将学生置于危险境地。数据显示,2020-2025年间,全国高校实习事故中,37%发生在校企合作单位。
涉事浮选槽投产于2008年,格栅板使用年限已达17年。某钢格栅板行业标准显示,工业环境下的钢格板设计寿命为10-15年,但多数企业选择"用到报废"。调查发现,中金黄金旗下矿山42%的格栅板存在超期服役现象,19%未进行年度承载测试。
"更换整块格栅板成本约2万元,但企业更愿意承担事故赔偿。"从事矿山设备改造的工程师透露,某铜矿2024年因格栅板坠落致2人死亡,最终赔偿金额仅相当于更换全厂格栅板费用的60%。这种畸形的成本计算,正在制造更多安全隐患。
7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宣布提级调查,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车间主任等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东北大学暂停所有矿山实习,启动校内问责程序。但这些措施无法抚平6个家庭的创伤——在满洲里市殡仪馆,遇难者父母抚摸着孩子冰冷的遗体,反复追问:"为什么没有如果?"
这起事故绝非偶然。据统计,近五年全国高校实习期间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超60起,其中35%涉及企业生产环境。东北大学此次实习的“必修课”属性,暴露出高校将学生置于危险境地的制度困境——该课程与毕业资格直接挂钩,51名学生与4名教师涌入日常仅容纳二三十人的浮选车间,空间承载力严重超标。
这起悲剧暴露的不仅是设备老化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当企业为节省成本忽视安全,当高校为完成指标放松监管,当学生因缺乏经验成为制度漏洞的牺牲品,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在追求效率与发展的道路上,是否正在遗忘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正如遇难者刘某在视频中拍摄的浮选槽矿浆——那些翻涌的泡沫终将消散,但6条年轻生命的消逝,应当成为敲响整个行业的警钟。唯有建立校企联合安全监管机制、强制推行设备数字化监测系统、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必修课程,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毕竟,任何发展都不应以生命为代价,这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底线。
在满洲里市医院急诊科,获救教师四肢健全、意识清醒的画面,通过媒体报道击碎了“截肢”谣言。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其伤情属于“表皮擦伤和软组织挫伤”的轻伤范畴。这位教师在坠落瞬间抓住车间横梁的机智反应,成为黑暗中的唯一亮色,却无法掩盖6个年轻生命消逝的沉重。谣言的滋生折射出公众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敏感神经。
涉事企业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的应对备受质疑:尽管2025年2月曾对格栅板进行局部更换,却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车间未设置承载人数标识,事发时7人集中站立远超安全负荷;与东北大学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这些管理漏洞,在内蒙古自治区提级调查组进驻后逐一浮出水面。目前,涉事车间全线停产整顿;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当日监护人员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东北大学已启动校内问责,暂停所有赴矿山现场实习,并成立家属善后专班;企业与学校已同6名遇难学生家属全部取得联系,正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及《生产安全事故赔偿办法》协商赔偿。接下来,调查组还将完成现场勘查、资料封存、人员问询,形成技术鉴定和管理责任报告,并公布最终调查报告及追责名单。
以上就是【溺亡事故获救老师照片公布 未截肢】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