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晴
“别笑,你试你也过不了第二关。”今年夏天,这句充满挑衅的文案突然占领了微信朋友圈。当笔者第n次在朋友圈刷到《折螺丝》小游戏广告,评论区里一众好友像复读机般重复这句话时,还是忍不住点击了这款微信小程序游戏。
体验过会发现,玩这类小程序游戏只有0次和无数次,而奥妙就在它的游戏机制。
第一招,“自投罗网”。《折螺丝》延续了上一个爆款小游戏《羊了个羊》的设计策略,采用消消乐玩法,集齐3颗同色螺丝即可消除。游戏第一关设计简单,只是让玩家熟悉规则,从第二关开始难度骤增,很多玩家难以通关,只能通过观看广告的方式获取道具或者复活机会。
第二招,“诱敌深入”。即使不愿看广告,大部分玩家也逃不过“真香”定律。小程序游戏拿捏了玩家不愿功亏一篑,重新从第一关玩起的心态,玩游戏—失败卡关—看广告复活,套路如此循环像巧克力般丝滑。
第三招,“一网打尽”。这里怕一些不愿看广告的玩家“漏网”,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引流方式:能够试玩游戏的广告。广告大多让人反感,但能玩的就不一样了。同样需要30秒,但可以继续在屏幕上左戳两下、右点一点地活动手指。如此,小程序游戏的获客小连招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误点广告进入另一个小游戏。
套路还是那些套路,但为啥小程序游戏总能存活,还在不断翻新?原因在于,小程序游戏的轻量化特征:不用下载安装,即点即玩,坐地铁、等餐时都会来上几局,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恰恰切中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
竞逐小游戏赛道,是一场关于用户注意力的争夺战。从早期的《跳一跳》,到一度爆火的《羊了个羊》,再到如今的《折螺丝》,可以说,只要人们仍需要更多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永远会有下一款爆红的小程序游戏。当“别笑,你试你也过不了第二关”的调侃逐渐淡去,我们更应看懂小程序游戏背后的引流机制与传播逻辑,在“小玩怡情”时,也别熬夜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