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老师们是否为游戏案例的撰写而发愁呢?
· 准备写游戏案例,但孩子们日常的游戏活动那么多,怎样去选择?
· 确定了撰写目标,却不知怎么写,迟迟不能下笔?
· 亦或是游戏案例已经初步撰写完成,但读起来却像流水账一般枯燥冗长,呈现不出孩子们鲜活的游戏样态?
无论哪一种情况,游戏案例都是老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体现着老师的专业能力。优秀的游戏案例背后,是孩子们游戏与学习的过程;是老师正确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呈现。
接下来,我们将和老师们分享案例由来、游戏过程、整体总结三个重要部分的撰写细节,让你的案例生动精彩。
图片 | 天汇城幼儿园
01/
案例由来部分
案例由来,一方面可以快速告知读者案例中孩子们的游戏产生的原因,更加了解孩子的游戏内容;另一方面,也能让读者产生好奇,有想要继续读下去意愿。关于孩子们的游戏生发点,老师们可以参考以下两个角度:
✦ 材料或环境的变化
比如室内外区角材料更新后,孩子们自由组合,生成新的游戏;幼儿园里的果树开花、结果……基于什么原因,给孩子们的游戏带来了哪些新的体验,产生了哪些新的互动。
在幼儿园班级种植区的果实角里,孩子们带来的土豆发了芽,在放假时老师和孩子们就顺势将土豆埋进了土里,经过一个假期,在新学期开学大家准备种植新的植物时,孩子们发现大土豆“生宝宝”啦!
土里结了很多的小土豆,小土豆的发现让孩子们发出了一连串疑问:“这是土豆的孩子吗?”“为什么会有小土豆呀?”“它摸起来怎么硬硬的?”“它是怎么长出来的呢?”……一场关于土豆的探秘活动不期而至,孩子们和土豆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案例 |
✦ 孩子的兴趣点或经验
孩子们的前期经验有哪些?在游戏过程中谁提出了新的玩法和建议?这些都是老师在游戏中可以关注,并呈现在案例由来部分的。
一天,大家发现沙池两边洗玩具和雨靴的池子底部被沙子堵住了,水容易溢出来打湿衣服和裤子。
这时,一个孩子提议说“可以挖个坑弄一个池子”,其他孩子听到后都来了兴趣,如何挖坑引水,又如何把水蓄起来呢……基于此,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探讨活动。
|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案例 |
同时,案例由来部分需要注意不要写得过长,或是记流水账一般没有重点,导致读者既很难关注到孩子的游戏,也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02/
游戏过程部分
作为游戏案例中所占篇幅最大的一个模块,游戏过程可以怎样进行撰写才显得更生动呢?
✦ 注意关键人物
关键人物可以是活动发起者,也可以是活动推进者,通过描述他们的行为来凸显游戏的发展。比如在在沙水游戏中,孩子们遇到了管道衔接处漏水的情况,在试过很多方法都失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乐乐从材料框里找来了不会漏水的两通水管。
✦ 注意呈现出“画面感”
老师们可以通过描述游戏过程中孩子的语言、神态、动作、情绪、状态等,让孩子的形象更为生动;可以运用一些修饰手法,增加案例的想象空间;也可以描写老师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参与的情景,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学习·发展——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选编》中《豆芽的故事》案例对孩子形象的精彩描述:
……小医院里所有的人都围了过来,有的捂着嘴笑,有的伸手轻轻地摸了一下毛豆的肚子,还有的在小声议论……
毛豆把肚子挺得更高,似乎在提醒小医生:“我要生宝宝啦!”但头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人,所有人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帮助她。毛豆推开医生,自己躺到了床上,并一字一顿地说:“我——要——生——宝——宝——啦!”小医生们又围了过来。“快开刀吧!”她提高嗓门说。
通过生动的描述,毛豆可爱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除了呈现孩子在游戏中做了什么:如何与材料或环境进行互动、怎样与同伴合作……案例中还要呈现出老师的支持,可以是行为上的、语言上的显性支持,也可以是隐形的支持。
在这里为老师们列举一些支持方式:
教师的支持包括:
1.鼓励和肯定
2.不轻易介入孩子的游戏
3.关键性提问
4.允许孩子不断尝试
5.材料支持
6.观察、解读
……
03/
整体总结部分
游戏案例的末尾,我们还要对游戏进行整体的分析和反思。在这一部分,许多老师喜欢引用《指南》,或是套用理论来进行总结,但即使是相同的游戏主题,孩子的游戏内容不同,老师的思考一定是有所差异的。
如果大家都照搬一样的模式,只会显得千篇一律,展现不出游戏本身的闪光点。要真正吸引读者,老师们还是需要结合案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思考游戏活动的特点和价值,如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孩子空间知觉、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大小肌肉发育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分析孩子从中获得了哪些发展,如孩子们在一起挖河道、造桥的过程中,增强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也积累了交往经验。
第三,教师的支持,如进行了材料支持、放手让孩子进行游戏没有轻易介入、耐心等待等,也可以反思自己需要调整的部分。
第四,阐述进一步的教育契机,接下来还可以如何延伸和支持。
以《获奖案例 | 沙水区如何生成优秀活动案例?这群孩子通过建小池塘玩出了学习与发展!》中的教师支持策略为例:
✦ 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建池塘”这一游戏主题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但是“引水”过程显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贯穿在游戏的每一个环节,而幼儿总是处在“发现问题——寻找原因——预设策略——尝试解决问题——又出现新问题”的循环过程中。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最终成功建起了池塘。
✦ 适时的介入支持,有效助推孩子学习向深度发展
教师放手儿童“玩”,并抓住“玩”的过程中的“兴趣契机和问题契机”,将游戏不断推进。当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老师适时介入,并采用启发性提问:“用什么材料引水才不会消失呢?”“想一想什么样的材料可以插在沙池里,又能垒高?”“怎么才能留住水呢?”,让孩子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顺应孩子的内在需求,教师多次采用“唤起已有经验、分享交流经验、梳理新经验”等支持策略,让儿童在面临游戏问题时,经验得以不断积累和转化。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如何设计才能让游戏看起来精彩,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时,真正精彩的游戏便会出现。
有了精彩的游戏,在撰写上,还要注意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怎样描述才能详略得当、有重点,让人有想读下去的意愿,更好地呈现游戏本身。
读懂儿童系列丛书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特别说明:本文所有图片未经读懂儿童授权严禁盗用,违者必究。)
创作 | 小白
编辑 | 小白
审核 | 李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