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在故意针对谁。
今天(8月19日)浏览过Steam商店的玩家们,会发现一些游戏显示的好评率不太对劲。
以前,Steam会直观显示这些游戏的“最近评测”(30天内好评率)和“所有评测”(总好评率)数据。但现在,这些游戏的“所有评测”一栏被替换成了“简体中文评测”,仅汇总简中评测的好评率;也可能是其他语言的评测分数,具体视用户使用的语言而定。
左图是以前的页面,右图是现在的页面
这是因为在8月19日凌晨,Steam平台推送的一次小更新。更新后,部分游戏向玩家显示的评测分数,将排除其他语言评测,仅由以玩家所用语言撰写的评测计算得出,并且优先显示在游戏的预览界面,以及商店页面的最上层。
名为“总体”,但这里已经排除了11万条非简中评测
根据Steam官方新闻,那些具有2000篇以上公开可见评测、且有至少一个语言撰写的评测超过200篇的游戏,都会受到这项规则变动的影响。基于所有语言评测统计的分数还能查到,不过要顺着商店页面下翻,翻到浏览评测的地方才会显示。
此外,Steam还在默认的评测筛选工具基础上添加了一个“语言细分表”。当其他语言的评测数量超过200篇时,细分表也会显示这些语言的评测分数。
官方表示,根据语言展示并细化评测分数,有助于Steam更好地反映用户观点。通过计算语言特定的评测分数,Steam能够提炼不同玩家群体的观点,更好地服务这些群体中的潜在顾客。
“Steam成长为具有更大全球影响力的平台,这也意味着世界各地的顾客对于同一款游戏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对于某款特定游戏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翻译问题、文化参照、网络连接问题,等等。我们的总体评测分数此前一直无法反映这些因素。”
Steam同时也预留了回退的选项。如果玩家更想像原来那样,一眼看到基于所有语言用户评测的总分数,只需要在商店偏好中更改对应设置即可。
V社和Steam做出这样的决策,并没有单独针对某款游戏或孤立某个语言区,更没有要给某个语言区的玩家打造“信息茧房”的意图。
诚然正如V社所说,一款游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所带来的体验可能大相径庭。但即便提供了基本相同的体验,不同语言的评测仍然会产生两级分化的情况。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议题,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就以《怪物猎人:荒野》这部不受待见的系列新作举例,其中文好评率只有20%,日文好评率也只有28%,差评大多都指出了优化差、网络卡、更新慢等问题。
但是根据细分表,英语评测有7万多条,比中文和日文加起来还多,虽然英语玩家也会提到上述问题,但他们的容忍度更高一些。因此,英语评测的好评率有68%,变相将游戏所有语言的评测分数抬到了正正好好的50%。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简单的结论:因为Steam本身仅设有“好评”和“差评”两大非黑即白的选项,没有“中评”;遭遇没有影响游戏核心体验的问题时,欧美玩家喜欢打好评,而亚洲玩家倾向于打差评。
但是针对不同游戏,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分析《绝地潜兵2》或者《艾尔登法环:黑夜君临》,得到的数据倾向和结论都会产生变化,甚至需要考虑一堆历史遗留问题。
《绝地潜兵2》总好评率78%,简中好评率27%
《黑夜君临》总好评率83%,简中好评率64%
对每一款游戏都来一遍类似的分析无疑十分繁琐。V社有没有这个义务暂且不论,他们显然是没有,或者不想付出这个精力去搞分析。
所以他们干脆让对应语言区的评测分数优先显示,再把自己手头的数据放全一些,让用户自己头疼去。事实上,一些接入了Steam API的第三方工具或插件,早就实装了类似的语言细分评测的功能。
跟V社一样缺乏分析时间或精力的轻度用户,根据自己所用语言的评测分数,其实足够解决“买不买游戏”的问题。对于那些习惯了货比三家、愿意从评测充分了解游戏优缺点的深度用户,来自官方的、更直观的语言细分评测功能,也提供了额外的维度参考。
倒不是在故意针对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