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竿被鱼拖走 四川男子捞竿溺亡:野钓安全警钟再响
2025年8月18日晚,四川省南部县铁佛塘镇西河水域,一场因“捞鱼竿”引发的悲剧令人扼腕:一名50岁的张姓村民在夜间垂钓时,因鱼竿被鱼拖入水中,脱衣下水试图捞回,最终溺亡。这起事件再次为野钓安全敲响警钟。
据目击者及救援人员描述,当晚张某独自来到西河边垂钓。约22时许,他的鱼竿突然被鱼拖入河中。情急之下,张某脱去衣物,径直跳入水中试图捞回鱼竿。然而,看似平静的西河水域暗藏危机——水下淤泥堆积、暗流涌动,张某很快因体力不支或被暗流卷入深水区,消失在河面上。
同行钓友发现异常后立即报警。当地消防、公安及蓝天救援队迅速赶赴现场,但因夜间视线受阻、水域情况复杂,直至当晚10点45分,救援人员才将张某打捞上岸,遗憾的是他已无生命体征。
记者在事发地看到,西河沿岸虽设有“水深危险,禁止下水”的警示牌,但仍有不少钓友选择在此垂钓。一位常在此处钓鱼的村民坦言:“大家都觉得这里水流平缓,没什么危险。偶尔有人鱼竿被拖走,也会冒险下去捞,觉得‘很快就能上来’。”
这种“财物损失大于安全风险”的侥幸心理,正是悲剧的诱因之一。张某的家属在悲痛中表示,他本是个谨慎的人,但当晚或许因“舍不得几百块的鱼竿”而忽略了水下环境的复杂性。
近年来,类似悲剧屡见不鲜:
2019年7月:四川升钟湖广元剑阁段,一名钓友为捞竿溺亡,打捞4小时后确认死亡。
2024年5月:海南陵水水库,5人划船垂钓时侧翻,4人溺亡。
2025年8月:四川宜宾高县,父子三人因救落水孩子溺亡。
安全专家指出,野钓存在三大致命风险:
自然水域复杂性:暗流、淤泥、陡坎等“隐形杀手”易导致失足或被困。
夜间视线与体温骤降:夜间光线不足,水温下降可能引发抽筋或体力流失。
盲目施救与装备缺失:多数钓友未携带救生设备,遇险时慌乱自救反而加速危险。
这起悲剧不仅是个人意外,更暴露出野钓安全管理的短板。当地政府虽在河边设置警示牌,但缺乏常态化巡逻与应急救援设备。有钓友建议:“能否在危险水域设置救生杆、救生圈?哪怕多几个警示灯,也能让人心里有数。”
更根本的,是每一位野钓者需将“安全意识”深植于心。正如救援人员所言:“十起野钓溺亡,九起是因为盲目下水。鱼竿没了可以再买,但生命只有一次。”
张某的离去,留给家人无尽的哀痛,也留给社会深刻的警示。在“全民休闲”时代,野钓作为贴近自然的休闲方式本无可厚非,但享受乐趣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规则的遵守。
愿这声警钟,能让更多钓友在抛竿前多一分谨慎,少一分侥幸;愿每一次“鱼竿被拖走”的意外,都能成为推动安全治理升级的契机。毕竟,真正的“诗与远方”,永远建立在生命安全的基础之上。
以上就是【鱼竿被鱼拖走 四川男子捞竿溺亡:野钓安全警钟再响】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