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铁路大桥绳索断裂画面曝光
【川青铁路大桥绳索断裂画面曝光】近日,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发生施工绳索断裂事故,监控公布事故现场画面,大桥钢架结构坠河激起大量烟尘,108米长的钢梁主拱肋瞬间失去平衡,以45度角斜插向黄河水面。坠落过程中,钢架与未断裂的绳索剧烈摩擦,迸发出刺目火花,最终在距河面55米的高空解体,大量钢管、钢板如暴雨般砸向河面,激起数十米高的白色烟尘,将凌晨的黄河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8月22日凌晨3点,青海省内正在施工的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发生施工绳索断裂事故,事发时有15名施工工人、1名工程项目部现场负责人正在作业。记者从青海省应急管理部门了解到,目前已有7人遇难9人失联。救援工作正在开展。画面显示,大桥东侧钢架结构上,一根直径超过20厘米的主吊索在钢绞线张拉作业中毫无征兆地断裂,事发时,这座承载着重大工程使命的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上,正有15名施工工人和1名工程项目部现场负责人全神贯注地作业着。据事后幸存者心有余悸地回忆,断裂发生前,他们正紧锣密鼓地为当日凌晨的主桥合龙做着最后的精心准备。工人们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钢梁对接精度,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关乎着整个工程的成败;同时,又忙着加固临时支撑结构,确保在合龙的关键时刻万无一失。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灾难会在一瞬间降临。当主吊索毫无征兆地断裂的瞬间,整个东侧桥面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狠狠撕扯的纸片一般,以一种令人惊骇的姿态崩塌下来。6名工人由于恰好站在钢梁核心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连同设备一同坠入了滚滚黄河之中;9人则被飞溅的钢管无情击中,或是被倒塌的脚手架瞬间掩埋,生死未卜;另有1人因位于安全区边缘,虽惊魂未定,但所幸仅受轻伤。现场目击者满脸惊恐地描述道:“钢架断裂的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地震来临一般,河面溅起的水花比黄河汛期时还要高,整个过程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不到5秒,眼前就已是一片狼藉。”
据此前报道,在2025年6月14日,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两侧主墩上,两座高达百米的吊索塔架顺利完成封顶,按照原计划,将于今年8月实现主桥合龙这一关键节点。该项目负责人曾满怀自豪地介绍道,该桥边跨最大索力达到惊人的1161吨,这一重量相当于750辆小汽车的总和。单座塔架重达1800吨,最大节段45吨,其安装精度容不得丝毫偏差,直接关系着后续钢梁架设的安全与成败。附近的居民回忆起事故发生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他表示事故大约发生在凌晨3点,当时突然传来巨大的声响,“那声音就像地震一样,震得窗户都在晃动”,他半夜直接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吓醒。
事故发生后,青海省高度重视,立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Ⅲ级应急响应。省委书记吴晓军、省长罗东川心系灾情,第一时间赶赴省应急指挥中心进行视频调度,详细了解事故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随后,罗东川省长更是率队马不停蹄地奔赴现场,亲自指挥救援工作。由应急、消防、交通、公安、卫健、武警等部门组成的386人救援队伍迅速集结,携带66辆救援车、23艘舟艇、3架直升机和声呐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在凌晨4时前火速抵达现场,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大救援。
河面搜救成为此次救援行动的首要任务。由于钢架坠落导致黄河局部水域形成漩涡,水流湍急且暗流涌动,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救援人员毫不退缩,他们驾驶着冲锋舟在烟尘未散的河面上反复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上午8时,经过潜水员在浑浊的水下不懈搜寻,终于在15米深处发现了第一名遇难者遗体,其安全绳仍与断裂的钢索紧紧缠绕在一起,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截至当日11时,救援队已打捞出7具遗体,另有8人失联。现场指挥部透露,失联者可能被掩埋在坍塌的钢架结构下,或被湍急的河水冲向下游,救援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空中,直升机低空盘旋,利用先进的热成像仪仔细扫描河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生命迹象;地面,消防员们挥汗如雨,用液压剪奋力切割变形的钢管,争分夺秒解救被困者。一名参与救援的武警战士感慨地说:“钢架坠落处形成了一个直径约20米的‘钢堆’,里面的钢管错综复杂,我们只能用小型工具一点点清理,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引发二次坍塌,给被困者和救援人员带来更大的危险。”
尖扎黄河特大桥是川青铁路控制性工程,总长1596.2米,拱顶距水面130米,设计为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为8月底合龙,项目部6月14日完成吊索塔架封顶后24小时轮班作业,夜间施工可减少温度对精度的影响。该桥边跨最大索力1161吨(约750辆小汽车重量),单座塔架重1800吨,安装精度需毫米级控制。专家指出,钢绞线张拉是关键环节,绳索疲劳或设备故障易致断裂。目前事故调查组已封存相关资料,排查绳索质量、张拉工艺及安全防护问题。
事故发生后,大桥西侧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牙曲滩村村民彻夜未眠。村民马先生回忆:“凌晨3点,我被‘轰隆’一声巨响惊醒,窗户玻璃都在震。跑出去看时,大桥东侧的钢架已经没了,河面上全是烟。”截至当日下午,现场仍聚集着数十名遇难者家属,他们手持亲人照片,焦急等待搜救进展。
这起事故再次为基建行业敲响警钟。近年来,我国桥梁建设屡创世界纪录,但高难度工程背后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从2020年广东某大桥坍塌到2023年湖南某高架桥侧翻,血的教训警示:速度与规模必须让位于安全与质量。正如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在部署救援时强调:“要举一反三,坚决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此刻,黄河水依旧奔流,而那座未完工的钢铁巨龙,正以一种惨烈的方式,等待着真相的抵达。
在工程建设领域,为了赶工期、抢进度,一些项目方常常忽视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比如,可能减少必要的安全检查环节,对施工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够及时和全面,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就像此次事故中的施工绳索,它作为承载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施工物资的关键部件,其质量和使用状态至关重要。但如果在进度压力下,对绳索的检查和维护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那么断裂事故的发生就只是时间问题。回顾过往,类似因赶进度而忽视安全导致的事故并不鲜见。某些桥梁建设项目中,为了早日通车,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就进行后续施工,结果桥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甚至坍塌;一些高层建筑施工中,为了加快进度,违规增加施工楼层的同时施工人数,导致脚手架超载,引发坍塌事故。这些惨痛的教训都表明,当进度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时,安全防线就会变得脆弱不堪。
工程安全不仅仅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更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和长远效益。对于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这样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来说,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未来铁路的运营安全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施工人员角度看,他们是工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每一个施工人员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的安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从项目本身来看,安全事故会导致工程进度延误、成本增加。此次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救援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事故调查和后续的整改修复也会耗费大量时间,这无疑会使原本紧张的工期更加捉襟见肘,项目成本也会大幅上升。
而且,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而安全是质量的前提。如果施工过程中忽视安全,就很难保证工程质量。比如,在桥梁施工中,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减少钢筋的用量或者不按照规范进行焊接,桥梁的承载能力就会下降,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因此,只有筑牢安全基石,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以上就是【川青铁路大桥绳索断裂画面曝光】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