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退市不是“免责金牌”
【证券日报:退市不是“免责金牌”】近日,3家退市公司被行政处罚,引发市场关注。2025年8月,资本市场监管领域传来一则重磅消息:泰禾集团、华铁股份、美尚生态三家已退市公司,因在上市期间存在严重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即便已退出市场舞台,仍被地方证监局处以重罚。这一举措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再次向整个市场传递出一个无比明确的信号:无论公司是因经营不善、财务危机,还是其他何种原因退市,监管部门对于违法行为的追责都将“一追到底”,绝不姑息纵容,坚决杜绝企业妄图通过退市来“金蝉脱壳”“一退了之”的侥幸心理。这场以“立体化追责”为核心的监管风暴,正以行政、民事、刑事三重追责体系为有力武器,全方位、无死角地构建起资本市场“违法必究”的法治新秩序。退市制度作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制度安排,其核心目的在于将那些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或是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公司清出市场,以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作为,多次对退市制度进行改革完善,退市指标逐步丰富和细化,涵盖了财务指标、交易指标、规范运作指标等多个维度,多元化退出渠道也进一步畅通,为市场优胜劣汰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机制保障。
在近年来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政策持续推动的双重作用下,退市公司数量呈现出显著且大幅的增长态势,退市类型也日益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以往单一的因连续亏损等情形导致的退市。其中,部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司,由于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等更为高效、精准的退市标准,将面临更为迅速且直接的退市结局。这些高效的退市指标,恰似精准的筛子,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那些不符合市场规范和健康发展要求的企业,加速其退出市场进程,让市场资源得以更高效地配置。
然而,需要明确且坚定的是,公司退市绝不意味着其应承担的责任可以就此“一笔勾销”。事实上,部分公司在退市前往往存在诸多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比如财务造假,一些公司为了维持股价、吸引投资或满足业绩考核要求,不惜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严重误导投资者决策,使投资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做出错误投资选择,遭受巨大损失;信披不合规,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破坏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让市场信息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实际情况,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资金占用,将公司资金非法挪作他用,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导致公司资金链紧张,甚至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发展。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市场的公平和信用,还极大地侵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必须“一追到底”,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如今,“退市不免责”已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原则,并切实落实在执法司法过程中。
2024年以来,证监会持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已对44家退市公司开出总额12亿元罚单,63名高管被终身市场禁入,另有约20家退市公司仍在稽查程序中,彰显了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坚定决心。典型案例如:
华铁股份:退市一年后,因违法违规行为累计被罚5565万元,实控人宣瑞国遭950万元罚款并被终身市场禁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泰禾集团:因隐瞒13起重大诉讼被罚600万元(2025年8月),其违法行为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首航高科:2024年退市后仍被追责,公司被罚款300万元,5名责任人合计被罚1330万元,2人遭市场禁入,处罚不因退市时间久远而豁免。在2024年处罚案例中,超25家退市1 - 2年的公司仍被追责,如爱迪尔珠宝(2023年退市)2024年底收到近4000万元罚单,再次表明监管部门对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想要实现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平稳发展,既需要“能进能出”的退市机制来保持市场活力,让优质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劣质企业及时退出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需要“违法必究”的责任体系来维护市场公平,确保市场参与者在公平、公正、透明的环境中竞争。唯此,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部分上市公司试图通过退市逃避监管处罚,甚至将退市视为“财务洗澡”“违规套现”的工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退市追责机制的建立,彻底堵死了这一漏洞。例如,*ST东方因股价连续低于1元触发交易类退市,但监管部门仍对其涉嫌重大财务造假展开立案调查,若查实将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及刑事追责,形成“退市 + 追责”的双重震慑,让违法违规者不敢妄为。
退市公司往往涉及大量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他们的合法权益需要得到切实保障。通过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追责的联动,投资者得以在违法主体“退市不离场”的情况下获得救济。例如,在紫晶存储案中,中信建投等中介机构共同出资设立10亿元赔付基金,为投资者提供快速赔偿,成为先行赔付机制的典范,为投资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能进能出”的活水和“违法必究”的底线。退市追责机制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倒逼上市公司规范治理、真实披露,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正如证监会主席吴清所言:“退市不是终点,而是法治化、市场化改革的起点。”只有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才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真正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从泰禾集团到华铁股份,从康得新到东旭光电,一个个案例印证了“退市不是‘免责金牌’”的监管决心。这场以立体化追责为核心的改革,不仅是对违法者的严惩,更是对市场公平的守护、对投资者信心的重塑。未来,随着行刑衔接、失信惩戒等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迈向更高水平的法治化、市场化,为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以上就是【证券日报:退市不是“免责金牌”】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