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法因乌克兰问题发生严重外交摩擦
【意法因乌克兰问题发生严重外交摩擦】8月25日,一场由乌克兰问题引发的外交风暴席卷欧洲大陆。意大利副总理马泰奥·萨尔维尼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尖锐抨击,不仅点燃了法意两国的外交怒火,更暴露出欧盟内部在俄乌冲突中的深刻裂痕。这场争端背后,是欧洲战略自主权与地缘政治博弈的激烈碰撞。8月20日,萨尔维尼在米兰视察时,针对马克龙“欧洲应向乌克兰派遣军队”的表态发表惊人言论:“如果马克龙想去,就让他戴上头盔、穿上防弹背心、拿起步枪去吧。但我认为他只能孤身一人,因为即使是法国人也不会追随他。”这番充满蔑视的嘲讽迅速引发法国强烈反弹。21日,法国外交部紧急召见意大利驻法大使埃玛努埃拉·达历山德罗,抗议萨尔维尼的言论“不可接受”,并指出其与法意“信任氛围、历史关系及高度融合”背道而驰。这并非萨尔维尼首次对马克龙发起人身攻击。早在2024年,他就曾讽刺马克龙“想打仗就自己去”;今年3月,更直接称其为“疯子”,指责其试图将欧盟拖入与俄罗斯的战争泥潭。作为意大利执政联盟核心成员,萨尔维尼的强硬立场折射出意大利在俄乌问题上的战略焦虑——其领导的联盟党坚决反对派遣意大利军队参战,并多次拒绝法英主导的“志愿联盟”邀约。面对意大利的挑衅,法国展现出罕见的外交强硬。除召见大使外,意大利政府当天还接到至少两次法国抗议电话,其中一次直接来自马克龙随行人员。法国外交人士透露,巴黎方面对此事“极度严肃”,认为萨尔维尼的言论已超越外交争端范畴,直指法意关系根基。意大利执政联盟内部却呈现分裂态势。总理梅洛尼选择沉默以维系联盟团结,但联盟党在参议院的党团领袖马西米利亚诺·罗密欧进一步激化矛盾,公开建议马克龙停止推动“欧洲核保护伞、欧洲军队和欧洲导弹”等议题,宣称“这些无助于和平,只会制造更多紧张”。这种态度与法国力主强化欧洲防务自主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外交风波的本质,是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定位差异。法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长期推动欧洲军事安全一体化,试图通过建立“欧洲军队”减少对北约依赖;而意大利则秉持务实外交,强调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对抗。这种分歧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愈发凸显——当美国调整对乌政策,欧洲国家被迫重新校准自身角色。
萨尔维尼的言论更具政治象征意义。作为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他多次称赞美国总统“让普京和泽连斯基回到谈判桌前”,并公开为马克龙起过“战争贩子”“炸弹手”等绰号。这种亲美疏欧的立场,与法国力主的多边主义形成尖锐对立。西班牙《先锋报》评论指出,意法争端暴露出欧盟在特朗普与普京对话中的影响力衰退,跨大西洋联盟的震荡正重塑欧洲外交格局。
此次事件再次撕开欧盟的伤疤。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内部在军事援助、能源政策、制裁力度等问题上分歧不断。法国和英国试图主导“志愿联盟”,而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则呼吁停火谈判;德国在军援问题上犹豫不决,波兰则强烈要求北约增兵东翼。这种分裂不仅削弱了欧盟的集体行动力,更让俄罗斯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极端政治势力的崛起正在毒化欧洲政治生态。萨尔维尼领导的联盟党与法国极右翼领袖勒庞关系密切,两者均以反移民、亲俄、疑欧为竞选纲领。当这类政党进入执政联盟,欧洲一体化进程必然遭受冲击。正如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所言:“如果我们不能在重大问题上展现团结,欧盟将沦为地缘政治棋盘上的弃子。”
面对这场危机,欧洲需要超越“选边站”的零和思维。一方面,法国应理解意大利对战争升级的担忧,避免将防务自主异化为对抗性军事联盟;另一方面,意大利也需认识到,完全依赖美国调解可能牺牲欧洲战略利益。正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所言:“欧洲的未来不能寄托在他人善意上,但也不能通过制造新对抗来实现。”
这场外交摩擦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欧洲在强权政治夹缝中的挣扎。当萨尔维尼们试图用民粹主义火把照亮前路时,他们或许忘了:在21世纪的地缘政治风暴中,任何国家的安全都无法通过孤立主义实现。欧洲的真正力量,不在于军备竞赛的声势,而在于能否在分歧中凝聚共识,在动荡中坚守价值。这或许才是意法争端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启示。
以上就是【意法因乌克兰问题发生严重外交摩擦】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