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日本呼吁不参加九三阅兵”
【中方回应“日本呼吁不参加九三阅兵”】2025年8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日本政府近期通过外交渠道游说多国拒绝参加9月3日北京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行径作出强硬回应。这场外交交锋,将中日两国对历史认知的分歧、区域安全格局的博弈以及国际社会对和平的共同诉求,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多方消息披露,日本政府自8月24日起通过驻外使馆向欧洲及亚洲多国发出“建议”,宣称中国即将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并呼吁各国“谨慎考虑是否出席”。这一举动与日本首相石破茂近期“打破历史传统”的模糊表态形成微妙呼应,引发国际社会对其真实意图的广泛质疑。
“日本政客一边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边指责中国纪念抗战胜利是‘反日’,这种双重标准令人不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指出。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日本内阁成员已累计参拜靖国神社超50次,而中国纪念抗战胜利的系列活动始终秉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宗旨,从未针对特定国家或民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日本自身每年举行广岛、长崎核爆纪念活动时,却从未被国际社会质疑“过度聚焦历史”。对此,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中直言:“如果日本真心想翻过历史问题这一页,就应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停止篡改历史教科书、停止为军国主义招魂。”
国新办8月20日举行的阅兵专题发布会上,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泽棵少将明确表示,此次阅兵将编设45个方(梯)队,涵盖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及空中梯队。其中,战旗方队将遴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抗战功勋旗帜,由所在部队官兵擎旗受阅,寓意“伟大的抗战精神接续传承”。“每一面战旗都是先烈用鲜血铸就的历史丰碑。”军事专家李莉分析称,日本试图淡化二战历史,而中国通过阅兵展示抗战遗产,正是对《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等国际法律文件的庄严重申。
此次阅兵中,国产新型四代装备将首次以体系化方式编组受阅。吴泽棵透露,装备方队将涵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等七大模块,包括高超声速导弹、无人作战集群等国之重器。空中梯队则将派出预警指挥机、歼-20隐形战机等明星装备,部分机型为首次公开亮相。
“这些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标志着我军已构建起适应现代战争的作战体系。”国防大学教授房兵指出,日本对阅兵的焦虑,本质上是对中国军力发展的战略恐慌。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占GDP比重为1.3%,远低于日本的1.5%,但装备更新率却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阅兵将首次编设维和部队方队。该方队由遂行过国际维和任务的工程兵、步兵组成,涵盖东北抗联血脉部队。徐贵忠少将强调:“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出兵国,常态保持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编设维和方队,既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也是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
尽管日本竭力游说,但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冷淡。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任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活动都应得到尊重,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韩国《中央日报》评论称,日本试图将历史问题政治化,只会进一步损害其在东亚的信誉。
欧盟方面,法国、德国等国未对日方“建议”作出回应。德国历史学家维尔纳·兰贝特指出:“欧洲国家深知,否定历史将导致灾难重演。中国阅兵是对和平的守护,而非对日本的挑衅。”
此次争议恰逢爱国主题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家照相馆的命运沉浮,再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影片上映两周票房突破15亿元,社交媒体上“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的话题阅读量超30亿次。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强调,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检验其能否恪守和平发展承诺的标尺。当9月3日的礼炮声响彻天安门广场,中国以阅兵之名传递的不仅是民族记忆,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考——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守护和平;唯有正视过去,才能开创未来。
以上就是【中方回应“日本呼吁不参加九三阅兵”】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