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酒店不同手机价格为啥不一样
【同一家酒店不同手机价格为啥不一样】2025年8月27日,一条“同一家酒店不同手机价格不一样”的热搜引爆舆论。网友李女士在社交平台晒出截图:同一时间、同一房型,用千元安卓机预订某连锁酒店价格为1158元,而用苹果手机查询时,价格却飙升至1258元。更离奇的是,未登录账号的手机显示价格竟高达1358元。这场“手机定价差异”的争议,撕开了在线旅游平台算法定价的灰色地带。
记者通过实测发现,同一酒店价格差异并非个例。在携程、飞猪等平台,新注册用户常能获得“首单立减80元”优惠券,而老用户仅显示“会员95折”;若用户近期购买过机票,系统会推送“酒店满500减50”的交叉优惠;甚至不同手机型号也会触发定价差异——某OTA平台算法显示,苹果手机用户对价格敏感度比安卓用户低18%,因此会对其展示更高价格。
“这本质是平台通过算法构建的‘价格迷宫’。”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专家指出,价格差异主要源于以下逻辑:新用户福利、会员折扣、场景化优惠券(如“机票+酒店”组合优惠)形成差异化定价;酒店根据入住率、时间节点(如周末/节假日)实时调整价格,平台则通过历史行为追踪(如用户连续3天搜索未下单)推送折扣;在底价制分销模式中,代理商以固定价格收购房源后自由定价,导致同一酒店在不同渠道价差达15%;流量置换协议则要求酒店接受“平台价低于其他渠道5%”的条件,以换取首页推荐。
去哪儿网曾陷入“三台手机差价476元”的争议。平台回应称,价格差异源于用户会员等级不同:钻石会员因近期购买过机票获得专属优惠券,普通会员优惠力度较低,而未登录账号的用户仅显示原始报价。但消费者质疑:“为何平台不主动公示定价规则?这种‘明码标价’的背后,是否隐藏着算法歧视?”
价格差异的争议,本质是算法权力失控的缩影。2021年某实验显示,苹果手机用户(黄金会员)与千元安卓机用户(普通会员)搜索同一酒店时,价格相差100元。这种差异源于设备指纹识别技术——平台通过IMEI码、MAC地址等参数构建用户画像,判定苹果手机用户“消费能力更强”,从而展示更高价格。更隐蔽的歧视藏在历史行为追踪系统中。某用户连续3天搜索某酒店但未下单,系统会判定其为“价格敏感型客户”,在第4天推送9折优惠券;而首次搜索即下单的用户则可能收到原价账单。这种“千人千价”的策略,让消费者陷入“比价疲劳”:网友王先生吐槽:“为了订到便宜酒店,我不得不用三部手机轮流搜索,像在和算法玩捉迷藏。”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电子商务法》第18条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要求平台提供非个性化定价选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0条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禁止价格歧视。然而,举证困难成为维权最大障碍——消费者需保存多设备截图、操作视频等证据,而平台常以“优惠活动随机发放”“价格实时波动”等理由推脱责任。
消费者也需提升维权意识。法律专家建议:使用多设备、匿名账号、隐私模式进行价格比对,截图保存时间戳、URL等完整信息;通过12315平台提交书面投诉,附证据材料;针对系统性价格歧视,可发起集体诉讼。2024年,某消费者通过保留6部手机的价格对比证据,成功获得某OTA平台3倍差价赔偿,并推动其修改算法规则。从“大数据杀熟”到“算法歧视”,技术中立的外衣下,隐藏着资本对消费者权益的侵蚀。当订酒店变成一场“算法博弈”,当价格透明成为奢侈品,我们不得不反思:技术进步的初衷,究竟是提升效率,还是制造新的不平等?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监管的“强手腕”、平台的“自觉性”与消费者的“觉醒力”。唯有让算法在阳光下运行,让价格回归市场本质,才能重建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占便宜”,而是一个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这,应是技术文明最基本的底线。
以上就是【同一家酒店不同手机价格为啥不一样】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