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回应网友因环保袋泪崩
【大润发回应网友因环保袋泪崩】8月27日,上海,有网友发文称,在地铁注意到有乘客手持“大润发2009年儿童绘画作品”字样的古早大润发环保袋,直言被童年的纸飞机戳到了。她回忆道,妈妈当年曾带她参加过那场比赛,她还获得了三等奖。尽管最终她的画作并未被印在环保袋上,但16年后突然与这个记忆的载体重逢,“仿佛一瞬间回到了小时候”。那一刻,她忍不住失声痛哭。发布者陈女士称,那年她才12岁,那次比赛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盯着那个袋子看了三站路,眼泪把口罩都浸湿了。”陈女士坦言,2009年的比赛是大润发在全国门店发起的环保主题绘画活动,吸引超10万名儿童参与。她记得自己用蜡笔描绘了“地球戴着氧气面罩”的场景,虽未入选环保袋印刷,但三等奖的证书至今珍藏在老家铁盒中。“现在看到这些孩子画的笑脸,突然明白当年妈妈说的‘艺术没有输赢’是什么意思。”如果有可能,她希望可以获得一个当年的环保袋,将这份珍贵的记忆永久保存下来。“我有细细研究过这个袋子上的画,确实比我画得好多了,这个比赛真的非常有意义。”对此,大润发全国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表示,非常感谢陈女士的支持与喜爱,他们正在与陈女士联系,尽管时间久远,但会尽力寻找当年比赛留存的相关信息与资料。这种温情互动与品牌过往形象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大润发曾因销售不合格购物袋被温州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其女装尺码表将XL码标注为“稀烂”的营销事故更引发全网声讨。然而此次事件中,企业展现的诚意获得网友认可。微博评论区,超过2.3万条留言分享类似经历:“我家也有2008年大润发奥运主题环保袋”“记得初中用那个袋子装课本,现在看到突然想妈妈了”。
这场“泪崩事件”背后,是环保袋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蜕变。据上海商业博物馆专家介绍,2000年后中国超市行业进入品牌化阶段,环保袋逐渐承担起情感连接功能。大润发2009年推出的儿童绘画系列,正是早期“品牌+艺术”跨界尝试的典范。
“这些袋子像移动的美术馆,把孩子的想象力播撒到城市每个角落。”参与过当年评审的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指出,入选作品需通过“环保主题契合度”“儿童视角纯粹性”双重筛选,最终印刷的12幅画作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8个城市。“现在看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反而比AI生成的完美图像更打动人。”
在二手交易平台,古早环保袋已成收藏新宠。闲鱼数据显示,2009-2015年间大润发推出的主题环保袋,近三个月搜索量环比增长470%,标价从50元至300元不等。一位卖家留言:“这不是购物袋,是装着童年夏天的时光机。”
大润发的“温情营销”引发行业思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专家分析,在零售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情感价值正成为品牌差异化关键。“但情怀牌不能透支,需要企业建立长效记忆管理机制。”他建议,可仿效日本无印良品设立“产品档案馆”,或像宜家那样定期复刻经典设计。
值得关注的是,大润发已启动“记忆唤醒计划”。除寻找2009年绘画比赛资料外,品牌宣布将于9月推出“环保袋重生工作坊”,邀请消费者用旧袋制作文创产品。市场营销总监透露,首批活动将在上海、北京等10个城市试点,“我们准备了2009年比赛画作的数字版权,参与者可免费下载印刷”。
陈女士在朋友圈写下:“原来我的童年没有被弄丢,它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生长。”这场由环保袋引发的集体共鸣,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对情感锚点的渴望。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一个褪色的环保袋、一幅稚嫩的儿童画,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情感共振?或许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真正的连接不在于信息传递的速度,而在于能否触达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当企业开始珍视消费者的记忆碎片,当商业行为注入人文关怀,那些被时光镀上柔光的旧物,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温暖火种。
以上就是【大润发回应网友因环保袋泪崩】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