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鲁迅抽烟墙画当事人被封号
【投诉鲁迅抽烟墙画当事人被封号】一场因“鲁迅夹烟墙画”引发的舆论风波,在2025年8月30日迎来戏剧性反转——投诉该墙画“误导青少年”的当事人孙女士,其微博账号因多次借控烟之名违规推广未获批的“尼古丁袋”,被平台永久封禁。这场持续数日的争议,从文化符号之争演变为商业营销闹剧,最终以投诉者“翻车”收场,令公众直呼“魔幻现实主义”。
8月22日,游客孙女士通过浙江省政务服务平台“浙里办”投诉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墙画,称画面中鲁迅“夹烟”的形象会“误导青少年吸烟”,要求更换为“鲁迅右手握拳伏案”的版画。她强调,原画中鲁迅在室内吸烟,而墙画置于公共场所,易引发游客模仿,甚至有儿童在墙前“学点烟”。
投诉迅速发酵。绍兴鲁迅纪念馆于8月25日回应,明确拒绝更换墙画:“景墙落成22年,是鲁迅故里的标志性景观,承载着海内外游客的共同记忆。鲁迅抽烟是历史事实,也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尊重历史、尊重艺术。”景区工作人员补充称,墙画采用木刻形式,符合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倡导者”的身份,且景区内已覆盖禁烟标识,并有文明引导员劝阻吸烟行为。
就在公众热议文化符号与公共管理时,事件迎来关键转折。8月30日,微博社区官方账号“围脖侠”发布公告,称经核实,投诉者孙女士(账号@非吸烟者权益策略师Ada)长期以“控烟志愿者”名义,在社交平台违规推广“尼古丁袋”——一种在我国尚未取得生产销售许可、安全性未明的“替代烟草产品”。平台因其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公约,永久封禁其账号。
记者调查发现,孙女士的社交账号曾频繁发布“尼古丁袋无害”“助戒烟”等内容,甚至在投诉鲁迅墙画的视频中,背景中隐约可见“尼古丁袋”产品包装。法律人士指出,该产品因缺乏合法资质,其生产、销售和宣传均涉嫌违法,而孙女士“借控烟话题引流带货”的行为,已构成商业欺诈。
尽管投诉者动机遭质疑,但“鲁迅抽烟形象是否该保留”的讨论并未平息。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鲁迅故里景墙前游客如织,不少人举着“烟卷”道具模仿墙画拍照。“鲁迅不是神,他抽烟、喝酒、骂街,这些‘不完美’恰恰让他更真实。”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说,“如果因为‘可能误导青少年’就抹去历史细节,那故宫里的《乾隆南巡图》是不是也要删掉烟袋?”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公开表态:“鲁迅的形象是立体的,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锋芒,也有‘把酒论当世’的率性。墙画中的‘夹烟’动作,是艺术家对鲁迅生活化的解读,已成文化地标的一部分。若因个别人质疑就拆除,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鲁迅长孙周令飞则以亲身经历回应争议:“我当兵时,排长因我祖父抽烟而逼我学,后来我自己抽了20年,但1995年就戒了。吸烟有害健康,这是常识,但鲁迅的形象不必被‘去烟化’。我们应该铭记他的文学精神,而非纠结于一个动作。”
面对争议,绍兴鲁迅故里景区选择“软硬兼施”:一方面,在墙画周边增设禁烟标识,增派文明引导员劝阻游客吸烟;另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强调“尊重历史”的立场。景区负责人表示:“我们理解公众对青少年健康的关切,但控烟需通过科学管理和教育实现,而非篡改文化符号。”
事实上,景区早已采取多项控烟措施。记者注意到,墙画旁的垃圾桶上贴有“无烟景区”标识,广播循环播放“请勿吸烟”提示,而游客中心也提供免费戒烟宣传册。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偶尔有游客在墙前点烟‘打卡’,但大多数人会听从劝导。真正的文化传承,靠的是理解与共鸣,而非简单的符号删除。”
事件初期,部分网友曾附和孙女士的观点,认为“公共场所不宜展示吸烟画面”。但随着其违规推广行为被曝光,舆论迅速反转。微博评论区高赞留言称:“原来投诉是假,带货是真!这种消费鲁迅、欺骗公众的行为,必须封杀!”“鲁迅的烟是历史的烟,不是你的营销烟!”
更有网友扒出孙女士此前言论:她曾宣称“烟草电子烟out,只推尼古丁袋”,并在投诉视频中刻意模糊产品信息。这种“打着公益旗号谋私利”的套路,引发公众对“伪控烟者”的批判。一位公共卫生专家指出:“真正推动控烟的人,会聚焦政策倡导和公众教育,而非借机推销未经验证的产品。孙女士的行为,只会损害控烟事业的公信力。”
从“鲁迅同款毛背心”文创争议,到“夹烟墙画”投诉风波,鲁迅及其相关符号近年来屡次成为舆论焦点。文化学者认为,这既反映了公众对文化名人的高度关注,也暴露出部分人试图将文化资源“流量化”的倾向。
“鲁迅的形象属于全体中国人,不是任何个人的营销工具。”专家强调,“我们可以讨论如何更好地呈现鲁迅,但前提是尊重历史、敬畏文化。那些试图通过篡改、消费文化符号博眼球的行为,终将被公众唾弃。”
截至8月31日,孙女士的小红书账号也因违规被封禁,其此前发布的“尼古丁袋”推广内容已全部删除。而绍兴鲁迅故里的墙画前,游客们依然排着队,与“夹烟的鲁迅”合影留念——或许,这就是对“历史不可篡改”最生动的诠释。
这场风波中,有人看到了文化保护的坚守,有人愤怒于商业营销的无底线,也有人反思公共讨论的理性边界。但无论如何,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鲁迅的烟,早已超越了烟草本身,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图景的注脚。
我们可以倡导无烟环境,可以教育青少年远离烟草,但无需通过抹去历史细节来实现。因为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粉饰,而是对真实的包容。正如鲁迅所言:“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这份“直面”与“正视”,或许正从一支烟开始。
以上就是【投诉鲁迅抽烟墙画当事人被封号】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