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爷爷送孙子去国防科大报到
【一等功爷爷送孙子去国防科大报到】8月30日,国防科技大学发布视频,新生肖帅和他的爷爷肖时立来到校园报到。据视频显示,87岁的肖时立身着笔挺的65式军装,藏青色布料被岁月磨出细密褶皱,却仍挺括如初。九月的阳光洒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门前,他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连成一道璀璨的“星河”——中央是一枚鎏金的一等功奖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边缘刻着“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字样,字迹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清晰可辨;下方三枚三等功奖章呈扇形排列,每一枚都承载着一段英勇无畏的过往。当肖帅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爷爷肖时立缓缓走近校门时,正在值勤的武警战士小李瞬间挺直了脊背,目光中满是敬重与崇敬。小李注意到老人军装左袖上那三道极为显眼的褪色"伤疤",它们如同勋章一般,那是1979年那场激烈战斗中,弹片无情地划破衣袖留下的特殊印记,每一道都记录着战场的残酷与老人的英勇。当年,肖时立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更换新军装,他坚定地说:“这些伤痕是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我要让它们替我记住战友的脸,记住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永不忘怀。”
肖帅自幼便深受爷爷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熏陶,从童年时期起,一颗立志从军的种子就在他心中悄然种下,生根发芽。此刻,肖爷爷望着熟悉的军营,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略带哽咽地表示:“孙子参军报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欣慰啊。这是我转业后首次回到军营,一走进这里,就仿佛看见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人胸前那一枚枚闪耀的勋章,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最珍贵的开学礼物",它们见证了老人的英勇与奉献。一等功臣肖时立在当年那场残酷的战斗中,不顾个人安危,冒死抢救出了80多名伤员,凭借着这份英勇无畏,荣立一等功,成为了部队的骄傲。老人满脸骄傲地讲述着大孙子肖帅从小就对军营充满了向往,如今看到他真的参军报国,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此外,同期前来报到的新学员姜凯,也有着一段令人动容的家族军旅传承。他由1969年入伍的海军爷爷、1993年参军的陆军父亲共同护送前来,三代人的军旅情怀在这一刻汇聚。家族半个世纪的军旅接力,在这一刻,于国防科大校门前完成了一场庄严而又神圣的交接,仿佛是一种使命的传承与延续。
据悉,河南寒门学子高宇(2024年案例)以67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天河拔尖班。他自幼便由退伍军人爷爷悉心抚养,带着爷爷奶奶亲手一张一张张贴的满墙奖状,那些奖状记录着他的成长与努力,也寄托着爷爷奶奶的期望。他满怀壮志地踏入校园,立志要实现"用科技强军"的伟大誓言,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一位新生,竟获得了21名亲属跨省护送,场面蔚为壮观。八旬奶奶紧紧握着他的手,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连声说道:“沾光啦,沾光啦。我们家也出了个大学生,还是国防科技大学的,真是光宗耀祖啊。”
肖时立的军功簿上,记录的不仅仅是那些耀眼的数字,更有比数字更震撼人心的细节。在某次激烈的高地争夺战中,战况万分危急,他毫不犹豫地带领突击队,用身体架设起一座"人肉桥",让担架队能够顺利通过布满危险的雷区,为伤员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还有一次,为了转移被困群众,他独自一人引开敌军火力,即便身中三弹,鲜血染红了衣衫,他依然咬着牙坚持指挥,直到群众安全转移。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被编入部队教材,更深深地烙印在肖帅童年的记忆深处,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指引灯塔。“爷爷的军装总有一股淡淡的硝烟味,那是战场的味道,也是英雄的味道。他讲战斗故事的时候,眼睛会发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也跟着他一起沉浸其中。”肖帅回忆道,幼年时,爷爷常常带着他一起小心翼翼地擦拭旧军功章,耐心地教他识别不同型号的枪械,甚至还用弹壳为他制作各种有趣的玩具,那些玩具承载着他对军营的向往与热爱。2018年唐山抗震纪念活动期间,肖时立特意带着孙子重返当年救灾的旧地,指着当年立功的连队照片,语重心长地说:“真正的军人,骨头要比钢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
肖帅的成长轨迹无疑印证了这种精神的传承。2019年中考后,他毅然放弃了重点高中的保送资格,坚定地报考了长沙市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选择了自己热爱的道路;高中三年,他风雨无阻,坚持每天进行5公里晨跑,锻炼自己的体魄与意志;寒暑假更是主动到部队体验生活,感受军人的严谨与坚韧,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2024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并在提前批面试中,凭借出色的"战场救护技能演示"获得了满分,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与才华。“爷爷常说,军人的价值在战场,但和平年代要当‘科技尖兵’,用科技的力量守护国家。我要沿着爷爷的脚步,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肖帅一边说着,一边展示手机里保存的爷爷手写信,泛黄的信纸上,"强军报国"四个字力透纸背,仿佛在诉说着一位老军人对国家和军队的无限忠诚与期望,也激励着肖帅不断前行。
这所被誉为“军中清华”的高等学府,正成为红色基因的新载体。校园内“哈军工精神”纪念馆陈列着左权将军的遗物,那些遗物见证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奉献;微电子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师生们正攻关芯片国产化难题,用科技的力量守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这种“科技强军”的使命,与肖时立那一代“血肉筑长城”的担当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强军篇章。据校方统计,近五年新生中,像肖帅这样有军人家庭背景的占比达23%,他们带着祖辈的勋章、父辈的军功章走进校园,构成独特的“强军后浪”图景,为国家的国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在报到现场,肖时立摸着孙子军装上的国防科大校徽感慨:“我们当年用刺刀拼,你们现在要用芯片拼。”这种转变折射着人民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从1942年左权将军牺牲时八路军仅有的3门山炮,到如今肖帅将学习的量子通信技术;从爷爷那一代“钢少气多”的悲壮,到新时代“钢多气更多”的自信。当老人颤巍巍地向校领导敬礼时,在场师生自发鼓掌——这掌声既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强军事业薪火相传的期许。
肖时立的书房里,两套军装并排悬挂:一套是洗得发白的65式军装,领口别着褪色的一等功奖章;另一套是崭新的21式作训服,臂章上“国防科技大学”字样熠熠生辉。从战场到校园,从血肉之躯到科技利剑,这对祖孙用不同方式诠释着军人的定义。当肖帅在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时,他望向观众席上白发苍苍的爷爷,声音坚定:“请放心,强军路上,有我!”这一刻,军魂的火种,在两代人的目光交汇中愈发炽热。
以上就是【一等功爷爷送孙子去国防科大报到】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