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初赛第三周的“考题”已发布
同时恭喜初赛第二周晋级的同学
(详见:初赛最后一轮题目,快上车!(内附初赛第二周晋级名单))
相信此刻的参赛选手们正奋笔疾书
争取最后一周的晋级席位
莫慌!
还有时间给大家打磨作品
deadline是本周四中午12点
赛中不妨看看评委老师给出的指导
今天邀请到评委丁阳老师
带来本季赛事第三场『红星评论训练营』
各位参赛的、不参赛的友友
都欢迎来共享!
丁阳
腾讯《较真》主笔,前《今日话题》主编,曾面向多所国内高校讲授事实核查课程。
Q
话题类评论写作中,核心观点如何确立、论述逻辑如何构建?
核心观点的确立,首先依赖于直觉——而直觉的形成,则取决于你固有的知识体系,你的过往经验,你对世界的认识,你的价值观,你的思维模式等等。直觉很重要,反映你对事件和现象看法的底色,如果类似的事件和现象,你每次的直觉都不一样,说明你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不够牢固,也缺乏个人的特色。所以要想办法确立、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让自己的直觉更加牢固,也更能匹配不断出现的新事件、新现象。
但光有直觉还不够,要确立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对直觉进行检验——驱动你形成核心观点的知识是否牢靠?你拿来对比的过往案例,有没有可能记错了细节?你的观察够不够深入,有没有可能直觉并不足以涵盖对事件或现象的理解?在确立观点之前,这些都要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的结果跟你的直觉不符,那就有必要调整自己的观点。
而当支持你论点的论据都得到充分检验时,如何编排、呈现这些经过检验的材料,有很多风格可以参考。重点是要形成自己的个人特色。
Q
关注到老师曾执笔一些辟谣文章,那么辟谣文章和针对谣言的评论文章有何区别?针对辟谣类话题,该如何把握评论的观点和逻辑?
辟谣类文章,我们更多称之为“事实查证类作品”,针对一个真假不明、可能引发误导的说法进行溯源、核查,用详尽、准确的论据和查证过程,得出结论。
针对谣言的评论文章,那是另一种体裁了,是针对谣言这一社会现象,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产生了较大影响、治理原则是什么,等等。通常较为轻量化,不过度关注细节。
但两者还是有相通之处的,《较真》这一栏目,就是脱胎于《今日话题》这一原创评论栏目。因为一篇合格的评论文章,首先就需要把事实搞清楚才能进行评论,这就需要好好检验与事件和现象相关的各种材料,是否靠谱、准确。但一些评论作者在这一点上是做得不太足够的。
针对辟谣类话题发表评论,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深入了解谣言现象,这涉及“群体极化”这样的群体心理学和传播学相关知识。要写出言之有物的评论,这些背景知识必不可少。
Q
比如腾讯新闻这样的平台进行评论作品推荐时,在优质观点和高热话题之间会如何取舍?
优质与热度是不冲突的。一个事情有热度,往往是因为存在急迫性,网友们需要在某时某刻获取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评论,满足这种需求也是应该的。评论员可以有自己擅长或重点关注的领域,但关注热点也不是什么坏事。
Q
您认为优质评论应该具备哪些因素?如何提升个人评论作品的思想高度,使之更有影响力?
优质评论可以有很多维度,在我看来比较重要的是三点:
1、这篇评论在事实方面经得起检验,能够准确地描述、反映事件和现象的核心冲突和矛盾。
2、这篇评论能够将恰当的知识与事件、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向读者传递干货,而不仅仅是情绪。
3、这篇评论能击中读者的内心,通过讲述事例,描绘人们的焦虑等,让读者从情感上意识到这篇文章关注点的重要性。
不敢说如何提高作品的思想高度,但如果希望自己的作品更有说服力、更有影响力的话,很重要的一点是树立自己的专业性——并不是只有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才能塑造自己的专业性,与该领域的专家进行对谈,持续参与该领域的报道、实地考察等等,都是树立自身在该领域专业性的办法。比如《纽约时报》国际评论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其文章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多年前担任中东记者的经历,以及与各路国际人士、专业人士的面对面交往等。
*第四季比赛介绍:团战来了!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报名开启
专业评审团队:跨界评审团闪耀登场!学界、业界、平台由你pick
红星评论训练营:
红星评论训练营丨评委张志安:AI快速发展对评论写作有哪些影响?
红星评论训练营丨评委王石川:写时评一定要带“刺”,刺中有害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