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地编制精简16.6%
【湖南一地编制精简16.6%】一份发表在郴州党建网的文章,披露了这场静悄悄的机构改革:全市开发区编制数由815名精简至680名,减少处级领导职数3名、科级领导职数45名。九月七日,湖南郴州市委编办公布了开发区管理机构改革成果。这场改革不仅精简了机构数量,更着力解决了开发区人浮于事、“官多兵少”的问题,推动开发区轻装上阵谋发展、聚精会神抓经济。
郴州市开发区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由15个精简到11个,精简幅度达27%。管委会内设机构由80个精简到41个,精简幅度高达49%。编制数由815名精简到680名,整体精简16.6%。领导职数也大幅缩减,共减少处级领导职数3名、科级领导职数45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郴州此次改革遵循“一个县市区不超过一家开发区”的要求,按照优化协调高效原则,强化开发区规划统筹。对列入国家《目录》的11个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立党工委、管委会。合并同在苏仙区范围内的郴州高新区和苏仙高新区,由郴州高新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对不以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和湖南郴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未列入国家《目录》的湘南国际物流园,不再使用党工委、管委会名称,改为公益类事业单位。
郴州方面聚焦主责主业,统筹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在省里要求处级开发区可设5个内设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优化整合力度。明确正、副处级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分别不超过4个、3个,各开发区只设1个综合事务内设机构,统一设置办公室、开发建设局、营商环境局。整合搭建“大部制”组织架构,内设机构不下设二级机构,实现了管理扁平化、运行高效化。
郴州市委编办立足充分激发开发区运行潜能,从紧控制人员编制。各开发区管委会机关参照省定标准,凡超过编制控制数的一律一步精减到位,凡未达到编制控制数的一律不得新增。所属事业单位一律按不低于现有编制数的20%进行精减。副处级开发区管委会机关平均编制数比省定标准少4名,体现了从紧控制的原则。
此次改革从紧核定领导职数。处级、科级开发区领导班子职数分别不超过5名、4名,内设机构副职不超过2名。改革前未核定纪工委副书记兼监工委副主任领导职数的,不再新增。这不仅精简了领导职数,也优化了开发区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效率。
郴州改革还严格控制编外人员。对各开发区现有编外人员实行只减不增管理,逐步减少到合理范围。改革以来共减少编外人员36人。这一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开发区的人员管理,降低了运行成本。
郴州综合考虑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实际运行状况、日常办件数量、与属地政务大厅距离等因素,调整优化现有开发区政务大厅设置模式。除年办件量达20余万件的郴州高新区和1.5万件以上的郴州经开区保留单独设立的政务大厅外,其他9个开发区分别采取设立“园区专窗”、组建专班包片到企、上门代办等模式开展政务服务。
郴州的改革不是孤例。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5%的比例进行精减。全国近2000个县域中,有400多个常住人口低于20万,其中有80多个常住人口不足5万。这些小县,都有可能成为改革的对象。湖南古丈县作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总人口14.3万人),也已开始试点推进人口小县机构编制改革。
小县机构改革的意义不小。通过改革,可以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减轻财政供养压力,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山西娄烦县为例,改革后,节约人员经费3410余万元,节约运行经费约990万元,合计节约4400万元。郴州开发区通过这次改革,也将实现行政成本降低和治理效能提升的双赢。
郴州开发区改革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地方政府从“臃肿”到“精干”的转型之路。编制精简16.6%不只是数字变化,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改革后的开发区卸下了不必要的负担,能够更加专注于经济发展主战场。这场静悄悄的变革,将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同类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上就是【湖南一地编制精简16.6%】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