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省份违规发养老金超8000万
【7省份违规发养老金超8000万】“活人领不到,死人却‘吃’得饱”——这句网友的尖锐调侃,在2025年9月8日多地审计报告披露后引发强烈共鸣。当天,江苏、河南、山东等7省份202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报告曝光:因数据滞后、审核缺位,超8000万元养老金被违规发放给死亡人员、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群体,部分案例甚至持续数年未被察觉。这场涉及民生底线的资金“跑冒滴漏”,撕开了基层社保治理的隐秘裂缝。
根据已公开的审计报告,违规发放金额触目惊心:
江苏省:7个市因数据比对滞后、审核不严,向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574.64万元,其中774人被重复发放养老金或丧葬费228.16万元。
河南省:省本级及19个市因监管不严,违规发放金额达2710.08万元,涉及多地社保经办机构。
山东省:2022年至2024年,2市48县因信息不畅,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48万元,部分家属冒领长达3年。
北京市:区级社保机构未严格审核,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账户发放基本养老金等待遇1954.33万元,甚至向死亡工伤职工发放生活护理费17.24万元。
重庆市:因审核比对措施不健全,向402人重复发放不同险种待遇177.54万元,涉及养老金、丧葬抚恤金等多类资金。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案例呈现“系统性漏洞”:吉林省2市违规向15名已死亡、服刑人员发放待遇仅34.4万元,看似金额较小,却暴露出基层经办机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普遍心态;甘肃省4个市向135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290.91万元,其中不乏“关系户”“人情账”的影子。
“死亡人员领养老金”的荒诞剧情反复上演,根源在于社保系统与民政、公安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山东省审计报告直言:“2022年至2024年,2市48县未及时获取死亡人员信息,导致待遇发放系统‘不知情’。”某县社保局工作人员透露:“火化数据、户籍注销信息由民政、公安部门掌握,但跨部门数据共享需层层审批,有时信息传递滞后数月。”
审核流程的形式化更让漏洞雪上加霜。江苏省7个市重复发放养老金的案例中,经办机构仅核对“是否在册”,却未核查“是否存活”;北京市某区社保中心甚至未建立服刑人员信息库,导致在押人员账户持续接收养老金。“系统不会自动提醒,人工核查又嫌麻烦,最后只能‘装糊涂’。”一位基层社保员私下坦言。
违规发放的每一分钱,都在透支真正需要者的生存保障。以河南省为例,2710.08万元违规资金若用于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可为全省80万老人每月多发放34元;而北京市1954.33万元若用于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可覆盖超1.2万名困难群体全年需求。
“我母亲瘫痪在床5年,每月护理补贴才200元,听说有人冒领死人养老金,心里真不是滋味。”郑州市民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无数纳税人的愤怒。更讽刺的是,部分违规资金流向“特殊群体”:北京市某区向工亡职工不符合条件的供养亲属发放抚恤金199.95万元,暴露出抚恤金审核中“人情大于制度”的潜规则。
面对舆论哗然,多地审计部门已启动追责程序。江苏省对7个市社保经办机构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要求3个月内追回全部违规资金;河南省责令19个市重新梳理发放台账,建立“发放前人工复核+发放后随机抽查”机制;山东省则试点“社保—民政—公安”数据直连系统,力争实现死亡信息24小时内同步。
但公众更关注长效机制的建立。专家指出:“需从三方面破局:一是立法明确数据共享责任,对隐瞒死亡信息者追究法律责任;二是推广‘人脸识别+生存认证’技术,让冒领者无处遁形;三是建立养老金发放‘终身追责制’,无论经办人员是否调岗,都要为违规行为负责。”
事件曝光后,社交平台掀起声讨浪潮。网友“清风明月”评论:“养老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连死人都不放过,还有没有底线?”网友“社会观察员”则呼吁:“必须严查经办机构与冒领者的利益链,不能止于追回资金,更要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养老金安全已成为社会稳定“压舱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养老金支出年均增长8.7%。如何守住每一分“养老钱”,不仅考验着社保部门的治理能力,更丈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温度。
结语:8000万违规发放的养老金,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治理的粗放与懈怠,也映照出公众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渴求。当审计报告的数字转化为追责行动,当数据壁垒被技术手段打破,我们期待:未来的养老金账户里,装的只有对老年人的关怀,而非对制度的嘲弄。毕竟,每个人的晚年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而不是被“死亡名单”上的名字窃取尊严。
以上就是【7省份违规发养老金超8000万】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