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停车5小时被收300 酒店回应
【女子停车5小时被收300 酒店回应】9月12日上海,一则“上海果然寸土寸金,吃个饭300元停车费差点哭昏”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当事人钱女士向记者介绍称,事发当天,这位女士前往位于上海外滩核心地段的上海半岛酒店对面的一家知名餐厅用餐。为了出行更加便利,避免用餐结束后在周边四处寻找车辆的麻烦,她临时做出决定,将私家车稳稳地停放在上海半岛酒店那内部宽敞且设施完备的停车场内,心里盘算着用餐结束后能轻松取车。然而,当她结束用餐,心情愉悦地前往酒店服务台准备支付停车费用时,服务人员递来的300元停车账单金额,瞬间让她愣在原地,紧接着她忍不住直呼“震惊”。毕竟,在她原本的预期里,停车费用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这样的收费着实超出了她的心理承受范围。针对这一引发广泛关注的情况,9月12日上海半岛酒店工作人员正式作出回应。他们明确且详细地表示,该酒店现行的停车收费标准为每小时60元,并且按照这一既定标准计算,24小时内的停车费用最高封顶为480元。上海半岛酒店地处外滩这一黄金地段,作为白金五星级酒店,在停车费定价方面遵循的是“市场调节价”原则。酒店方还耐心解释称,60元/小时的收费标准并非随意制定,而是已经通过了物价部门的备案,并且与周边的高端商业体,如BFC外滩金融中心等,保持一致,不存在不合理定价的情况。
然而,公众的愤怒情绪并未因此平息。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钱女士仅在对面餐厅用餐,并没有直接享受酒店提供的诸如客房服务、休闲娱乐等全方位服务,却需要承担与酒店住客同等的停车成本,这种因地理位置而产生的“位置溢价”现象,让消费者感觉自己被“隐性收费”,心里十分不满。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高端商圈公共服务定价与普通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普通消费者渴望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
酒店方则着重强调,高停车费是“土地稀缺性”的直接体现。外滩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区域,寸土寸金,停车资源极度紧张,酒店不得不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停车需求。数据显示,上海半岛酒店停车场的日均周转率不足3次,远低于普通商场的5 - 8次。高单价的停车费旨在筛选高净值客户,避免停车资源被非目标客群占用,以保证酒店住客和重要客户的停车需求。此外,酒店还为住客和消费满额的客人提供免费停车服务,这实际上是一种“交叉补贴”策略——通过收取停车费来覆盖固定成本,再以优惠吸引客房和餐饮消费,形成商业闭环,促进酒店整体业务的发展。
然而,争议的焦点之一在于酒店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钱女士表示,她在停车时并未见到明显的收费公示,没有提前知晓如此高额的停车费用,结账时只能“被动接受”。尽管《上海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公共停车场必须明码标价,但高端场所常常以“内部规定”为由淡化价格敏感性,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高额费用。此外,消费者在外滩周边缺乏替代选择:公共停车场稀缺,且价格普遍在40 - 80元/小时之间,这使得消费者即便觉得价格不合理,也“不得不选”,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该事件并非孤例。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经历,显示上海中心大厦、国金中心等商圈的停车费均达到50 - 80元/小时,甚至出现了“停车1小时收费120元”的极端案例。这反映出两大问题:首先,高端场所通过高停车费构建“物理门槛”,将普通消费者排除在外,长此以往可能加剧社会空间的割裂,让不同阶层的人在空间上产生距离感;其次,核心区的停车资源过度向商业倾斜,导致市民“停车难”与游客“停车贵”并存,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降低了市民和游客对城市的满意度。
解决这一矛盾需多方协同。企业层面:应优化定价策略,例如对非住店消费者推出“用餐停车券”、分时段差异化收费等,平衡收益与社会责任。政府层面:需加强价格监管,要求高端场所通过电子屏、APP等多渠道公示收费标准,并探索核心区停车资源共享机制;消费者层面:需提升维权意识,主动查询收费信息,或选择地铁、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以脚投票倒逼市场优化。
上海半岛酒店停车费争议,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效率与公平”的缩影。当土地资源成为稀缺品,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避免“价格歧视”,让公共服务既满足高端消费需求,又保障普通市民权益,将是城市治理者长期面临的课题。
以上就是【女子停车5小时被收300 酒店回应】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