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摸鱼”痕迹留了1800年
【打工人“摸鱼”痕迹留了1800年】2025年9月17日,安徽亳州博物馆内,一块块刻满文字的东汉墓砖引发热议。这些来自曹操宗族墓群的近600块文字砖,不仅承载着1800年前的丧葬文化,更以“作苦心丸”“当奈何”“沽酒各半各”等鲜活留言,意外揭开了古代工匠“摸鱼”的生动图景。网友惊叹:“原来千年前的打工人,也和我们一样在‘带薪emo’!”在亳州博物馆的展厅中,一块青灰色的墓砖上,“作苦心丸”四字清晰可见。这句直白的感叹,仿佛穿越时空的呐喊,道尽了东汉工匠的辛酸。另一块砖上,“当奈何”三字则透露出无奈的自嘲,而“沽酒各半各”的记录,更将古代工匠AA制分摊酒钱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今人面前。“这些文字砖是东汉末年工匠的‘情绪日记’。”亳州博物馆研究员李明指出,曹操宗族墓群建造于公元2世纪至3世纪,参与修筑的工匠多为底层劳动者。他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间隙,用简陋的工具在未烧制的砖坯上刻下心声,内容涵盖工作抱怨、生活琐事甚至社交活动。“这些留言既是情绪宣泄,也是一种文化抵抗。”李明说。
例如,“作苦心丸”以近乎现代网络用语的方式,直白表达劳动之苦;“当奈何”则以哲学式追问,展现面对困境的无力感。而“沽酒各半各”的记录,则与当代职场人聚餐时精确计算分摊金额的行为如出一辙。李明感慨:“从东汉到今天,打工人面对压力时的幽默与坚韧,始终未变。”
当代职场人或许难以想象,1800年前的工匠已在用“刻砖”的方式摸鱼。而今,这种行为已演变为办公室里的“窗口隐藏追剧”、会议中的“思想放空”,甚至朋友圈的“诗意吐槽”。
“你摸鱼,我摸鱼,老板宝马变青桔。”这句流传于网络的调侃,与东汉工匠的“当奈何”形成奇妙呼应。北京白领张薇表示:“看到这些墓砖留言,突然觉得古代人很可爱。原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打工人‘苦中作乐’的精神一直都在。”
考古学家王教授分析,摸鱼行为本质上是劳动者对结构性压迫的柔性反抗。东汉工匠选择在象征庄重的墓砖上刻下世俗留言,是对神圣空间的巧妙挪用;而当代人通过表情包、网络热梗解构职场压力,则是数字化时代的文化抵抗。“两者都体现了普通劳动者在严苛环境中的生存智慧——既不屈服,也不决裂,而是用幽默守护尊严。”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文字砖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在《后汉书》等正史中,工匠群体几乎“集体失声”,而墓砖上的留言却还原了他们的真实生活:
经济层面:“沽酒各半各”反映AA制分摊习俗,与当代职场聚餐文化惊人相似;
社交层面:工匠们可能通过刻砖交流信息,形成独特的“砖上社区”;
情感层面:“作苦心丸”等情绪化表达,揭示了底层劳动者对命运的不甘与挣扎。
“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更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史。”专家指出,这些文字砖属于“庶民史学”的范畴,它们以微观视角填补了正史的空白,让后人得以窥见千年前的“打工人”如何面对生存困境。
尽管摸鱼行为跨越千年,但其背后的职场生态却悄然变化。东汉工匠的摸鱼受限于工具与场景,只能在砖坯上刻下简短留言;而当代人则借助科技手段,将摸鱼行为升级为“艺术”:
技术流摸鱼:熟练运用快捷键切换界面,在老板眼皮底下追剧;
文艺派摸鱼:以“寻找灵感”为由,在茶水间写诗、画画;
社交型摸鱼:组团聊八卦、分享购物链接,构建职场“避难所”。
然而,过度摸鱼的风险也如影随形。东汉工匠若因刻砖耽误工期,可能面临惩罚;而当代人则可能因效率低下被优化淘汰。职场专家建议:“摸鱼需适度,关键是要在放松与责任间找到平衡。”
有趣的是,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一项名为“鱼拓”的非遗技艺正以“摸鱼”之名焕发新生。该技艺用新鲜鱼在纸上作画,第三代传承人王炳娜的工坊墙上写着:“这是一个摸鱼的地方。”
“古代工匠在墓砖上刻鱼(谐音‘余’),寓意年年有余;我们用鱼拓记录生活,本质都是对美好的向往。”王炳娜说。她的工坊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体验,有人笑称:“这是最正当的摸鱼!”
这种文化共鸣,或许正是摸鱼行为跨越千年的核心魅力——无论是在东汉墓砖上刻下“作苦心丸”,还是在朋友圈吐槽“上班如上坟”,劳动者始终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尊严。
站在亳州博物馆的展厅里,凝视着这些1800年前的文字砖,我们仿佛能听到古代工匠的叹息与笑声。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自己随手刻下的牢骚话,会成为今天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
而当代打工人的摸鱼文化,也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后人研究21世纪职场生态的鲜活素材。正如网友所言:“摸鱼不是偷懒,而是打工人在机械重复中的诗意反抗。”从东汉到今天,这种精神始终未变——我们辛苦,我们抱怨,但我们依然笑着活下去。
此刻,不妨对着电脑屏幕伸个懒腰,在心里默念一句:“作苦心丸,当奈何?”然后,继续为生活而奋斗。毕竟,无论是1800年前还是今天,打工人永不认输!
以上就是【打工人“摸鱼”痕迹留了1800年】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