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
【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9月17日至19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8日上午,备受瞩目的第一次全体会议“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正式拉开帷幕。会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们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台上的发言。这时,一名新西兰军方代表的专注神情吸引了现场记者的目光——她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鼻梁上架着一副远视眼镜,显得既睿智又沉稳。她的耳朵敏锐地捕捉着台上的每一句资讯,手中的笔则在纸上不停地舞动,时而疾书如飞,记录下关键要点;时而停顿思考,似乎在消化着这些信息;时而又抬头凝视发言席,眼神中透露出对台上观点的深入思考与认同。这一细节被现场敏锐的记者捕捉下来,成为了论坛“平等对话、开放包容”氛围的生动注脚。它不仅展现了代表们对会议的重视与投入,更折射出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所发挥的积极引领作用,以及推动全球安全治理变革的国际影响力。
本届论坛以“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为主题,紧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精心设置了4场全体会议、8场平行分组会议以及20余场特色活动。这些会议和活动覆盖了全球安全治理、亚太合作、战后秩序维护等核心议题,为与会代表们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深入探讨的平台。
新西兰代表的专注记录,实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安全倡议的迫切需求与认可的缩影。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俄乌冲突延宕不绝、中东局势紧张不安、大国博弈日益加剧,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治理倡议”犹如一股清流,为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提供了东方智慧与方案。而香山论坛,正是这一倡议的重要实践平台,为各国代表提供了一个共商安全大计、共谋和平发展的宝贵机会。
从议题设计来看,论坛首次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代意义”“联合国80周年:变局中前行”等专题纳入学术研讨范畴,强调以史为鉴、守护战后秩序的重要性。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国际秩序”分组会议中,中、俄、英、美等国的专家同场探讨如何维护联合国权威、促进国际秩序稳定等议题。新西兰代表的笔记或许正记录着不同国家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共识以及对未来合作的殷切期望。这种“跨越意识形态的对话”,恰恰印证了香山论坛“平等、开放、包容”的核心理念——无论国家大小、制度差异如何,均可在此平等发声、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的参会规模与层级再创新高。共有10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派代表出席,其中包括40余位部级和军队总长级官员,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东盟秘书长等国际机构负责人。注册总人数更是达到了1800余人,创下了历史新高。参会阵容覆盖了发达国家、新兴大国及冲突地区国家,越南、新加坡、俄罗斯、法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国代表齐聚一堂,甚至乌克兰、以色列、巴勒斯坦等热点地区国家也派员与会。这种“广泛性、代表性、均衡性”的参会结构,使得论坛真正成为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微型联合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论坛首次增设先导会,于2025年4月邀请30余国200余名代表提前研讨“全球安全机遇与挑战”,并通过文化科技参访活动增进互信。主论坛期间,除传统会议形式外,还设置“高端对话”“中外名家对话”“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等互动环节,甚至允许台下代表即时补充发言,鼓励观点碰撞。新西兰代表的“狂做笔记”,或许正是在记录其他国家代表的突发灵感——这种开放机制,打破了传统安全对话的“层级壁垒”,让一线军官与学者能直接对话防务高官,推动共识从“纸面”走向“实践”。
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是特色参访活动。为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军事技术发展的关注,主办方安排参观“2025北京国际两用先进技术装备展览”,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应急救援、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此前,新加坡学者曾指出,外国代表希望通过香山论坛“获取中国武器系统技术信息”,而此次展览的开放,体现了中国军事透明度的提升。
在维和行动专题介绍会上,中方详细回顾了30余年来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的贡献,包括派出5万余人次、修建道路1.3万公里、运输物资900万吨等数据。这种“用事实说话”的展示,消弭了部分国家对中国军事意图的误解。新西兰代表的笔记中,或许正记录着中国维和部队在南苏丹、马里等地的感人故事——这些案例证明,中国不仅是全球安全治理的“倡议者”,更是“行动派”。
尽管美国代表层级较去年有所降低,但中美军事外交的“台下互动”仍引发关注。在17日的高端对话前,中方军事专家向美方代表赠送了一张照片,寓意“和为贵”;而在会议间隙,中美代表也进行了非正式交流。美国智库专家卡瓦纳指出,中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因台湾爆发战争”,但“美国无力承担与中国冲突的后果”。这一表态,与中方在论坛上强调的“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立场形成呼应。新西兰代表的笔记,或许也记录着中美对“负责任大国关系”的探讨——尽管存在分歧,但双方均认识到,避免冲突、管控竞争符合两国及全球利益。这种“竞合并存”的现实,正是香山论坛存在的意义:通过对话降低误判风险,通过共识凝聚合作基础。
从2006年创立时的“二轨”智库交流,到如今覆盖全球1800余名代表的“一轨半”高端对话,北京香山论坛的成长轨迹,是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缩影。新西兰军方代表的“狂做笔记”,不仅是个人职业精神的体现,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安全方案的认可。当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共商全球安全大计时,香山论坛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平台——在这里,每一页笔记都可能转化为维护和平的行动,每一次对话都可能孕育出合作的新机遇。
以上就是【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