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始祖鸟发布致歉信
【蔡国强始祖鸟发布致歉信】9月21日,一场持续发酵的生态争议迎来关键转折。当日凌晨,西藏日喀则市官方发布通报,确认已成立专项调查组对“蔡国强《升龙》艺术烟花秀”事件展开核查;随后,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先后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在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实施的艺术项目存在“考虑不周”,并承诺承担生态修复责任。这场以“艺术致敬自然”为名的活动,最终因触及生态保护红线引发全民反思。
9月19日傍晚,艺术家蔡国强在始祖鸟品牌赞助下,于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的高山草甸区域实施了名为《升龙》的艺术烟花秀。现场视频显示,三幕彩色烟花沿山脊依次绽放,形成巨龙腾空的视觉效果。活动主办方宣称,所有烟花均采用“生物可降解环保材料”,且“在科学评估和严格指导下进行”,旨在“提升对高山在地文化的关注”。
然而,这场持续仅10分钟的艺术表演,却在社交媒体引发轩然大波。网友质疑焦点集中于三点:其一,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大规模燃放烟花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其二,活动选址位于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噪音污染或影响动物栖息;其三,主办方宣称的“环保材料”缺乏第三方认证,存在“绿色洗白”嫌疑。
随着争议升级,始祖鸟各平台账号紧急删除活动宣传内容,但舆论压力并未消减。9月20日,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在微博发文指出:“高山草甸的草毡层仅10厘米厚,一旦被爆炸冲击波破坏,植被恢复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所谓‘翻土修复’在薄层土壤中只会加剧污染渗透。”这一专业解读将争议推向高潮。
9月21日8时,始祖鸟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致歉信,承认项目存在“偏差甚至偏离”。信中强调:“我们深知仅仅道歉远远不够,将在政府部门监管下,邀请第三方环保机构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生态影响复核,并依据评估结果开展补救行动。”品牌方同时公布了专项邮箱,承诺“倾听每一条声音”。
两小时后,蔡国强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手写声明,坦言“虚心接受所有批评”。这位以火药艺术闻名的艺术家表示:“我和工作室存在考虑不周之处,将全力配合政府与第三方机构检测,若确有环境影响,愿承担全部修复费用,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江孜县生态文旅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声明均未回避核心争议点。始祖鸟承认“对艺术表达边界的评估需要更加专业”,蔡国强则反思“对自然的敬畏需要更加谦卑”。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与部分企业惯用的“避重就轻”式公关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事件暴露出艺术创作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深层矛盾。根据日喀则市2024年生态环境公报,江孜县热龙乡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其高山草甸是藏羚羊、雪豹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环保组织“绿色江河”负责人表示:“即使在非保护区,高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也远低于平原。一次烟花表演可能摧毁数十年形成的草毡层,这种破坏具有不可逆性。”
法律层面,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尽管目前尚无针对高原艺术活动的专项法规,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已将“生态脆弱区人类活动管控”列为重点条款。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王灿发指出:“即使活动未触犯法律红线,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主办方也应主动规避潜在风险。”
此次事件为文旅产业敲响警钟。近年来,从某品牌在茶卡盐湖拍摄广告导致水质污染,到某综艺节目在敦煌鸣沙山搭建场景破坏地貌,商业艺术项目屡屡突破生态红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分析:“部分企业将艺术视为营销工具,却忽视了‘艺术向善’的本质。真正的文化创作应与自然共生,而非以破坏为代价制造视觉奇观。”
值得肯定的是,事件发生后,多家户外品牌紧急叫停类似项目。某国际运动品牌负责人透露:“我们正在重新评估所有高原合作项目,未来将把生态影响评估纳入合同必备条款。”这种行业自省,或许比单一事件的道歉更具长远意义。
根据始祖鸟公布的补救计划,其将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展三项行动:一是对燃放区域进行为期三年的生态监测;二是投入资金修复受损草甸;三是在江孜县建立生态教育基地。蔡国强工作室则承诺,未来艺术项目将强制设置“生态顾问”岗位。这些举措能否平息公众质疑仍有待观察,但至少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生态保护正在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正如网友“青藏之眼”在微博留言:“我们不需要昙花一现的艺术烟花,只愿守护永恒的雪山江河。”当艺术的光影褪去,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生态启示:在青藏高原这片“世界屋脊”,任何人类活动都应如履薄冰。无论是企业营销还是艺术创作,唯有将生态敬畏镌刻进基因,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愿景。这场风波不应止于道歉,而应成为全社会重构生态伦理的起点——因为每一片草甸的呼吸,都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
以上就是【蔡国强始祖鸟发布致歉信】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