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你通常一眼就能认出他们是宝可梦训练家。
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在活动现场。这事儿其实跟场景或年龄关系不大,你很难形容这种感觉。但从他们身上,总能感受到一种直接的快乐与活力。不管是小朋友,还是看起来已经工作多年的成年人,当他们聚在一起,聊起某个卡组、交换一张卡牌,那种投入和兴奋的状态是共通的。
9月20日到21日,我去到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办的2025宝可梦北京大师赛。现场的规模和人群密度,都远超我的预期。
展馆分为三个区域。 一边是竞赛区,上千张牌桌整齐排列,选手们专注于眼前的对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思考的气氛; 另一边则主要是喧闹、欢快的嘉年华,人们在这里体验互动游戏、社交,或者干脆找个地方坐下来打几局友谊赛,像一场大型派对。 还有一个区域则主要是方便训练家购买周边产品。
这种热闹的景象,比任何数据报告都更有说服力,它让你能直观感受到这个社群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而在一个多月前,这份能量得到了更直观的证明——在宝可梦世界锦标赛(WCS)上,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少年选手,为简中宝可梦卡牌训练家们捧回了第一个冠军奖杯。
先是一场世界级的胜利,紧接着又是一场规模惊人的线下盛会。这自然让人好奇,宝可梦卡牌的简体中文版在中国市场走到了哪一步?它又是如何聚起如此庞大且充满活力的玩家社群的?
简中宝可梦卡牌的快速进化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WCS是什么,也就是宝可梦世界锦标赛(Pokémon World Championships)。简单来说,这是由宝可梦官方举办的、全球最高规格的年度赛事。它不止有我们熟悉的宝可梦卡牌对战(PTCG),还包括了电子游戏(VGC,《宝可梦朱/紫》对战)、《Pokémon GO》和《宝可梦大集结》等多个项目。这也是所有选手向往的最高舞台。
宝可梦卡牌的简体中文版,推出的时间并不算早。它在2022年10月才正式在中国内地发售。此后,一套完整的赛事体系很快被建立起来,主要以在全国主要城市举办的超级赛和更大规模的大师赛为核心。当然,平常各个大大小小的道馆也会不定期举办道馆赛与城市赛,构成了整个社群的对战日常。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来自中国内地的少年选手VG.RyanL在2025年宝可梦世界锦标赛上,为简中的训练家们捧回第一个世界冠军奖杯时,其中的含金量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在北京大师赛现场,我见到了Ryan,他坦言:“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会夺冠。”
这并非是谦虚或客套,整个比赛过程实际上难度要更高。他告诉我,这首先是因为简中环境与国际环境有很大区别,自己对国际环境的理解,可能不如国外选手那样熟悉。
而为了克服这个差异,他在暑假期间投入“大量的练习”,并积极参与道馆自发举办的国际环境训练赛,以此来熟练国际环境卡组的手感和细节。
另一个原因,对手确实很强。Ryan在国内的成绩很不错,此前拿到过儿童组的冠、亚军,以及少年组的八强等成绩。
而他的决赛对手Gabriel Fernandez,几乎有着一份统治级的履历:自2019年以来,大赛成绩始终保持在前8以上,近3年更是拿下了10个大型赛事冠军,并且连续两年在WCS上取得第一和第四的好成绩。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场胜负悬念不大的对局。
我们来回顾一下决赛当天的比赛。Ryan在决赛中使用的“赛富豪ex+电电虫”卡组,估计很多人不太了解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赛富豪ex和电电虫都是国际环境中的强势思路,但很少有选手会将其组合在一起。
我了解到,在决赛前一天,所有其他的简中卡牌选手都已经结束了自己的赛程。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提前离开,反而聚集在一起,只为了一件事:帮助Ryan备战。不同年龄组的选手们,帮他一遍遍地预演对局,分析优劣势。
Ryan表示,“我真的十分感谢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
这场融合了个人努力、简中训练家的共同期望和逆袭色彩的胜利,很快就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训练家都认为这次夺冠堪称传奇。感慨“在一个完全没有国际环境大赛的打牌环境下,有一个少年可以战胜各国国手走到决赛,这事情已经非常传奇了”。而在海外,训练家们的反应也同样充满了震惊与尊重。
这次夺冠,让全球的宝可梦卡牌训练家都开始注意中国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及其选手的潜力。
而最直接的体现,无疑是这次北京大师赛。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本次活动 共吸引了近七千名参赛选手和超过两万六千名到场游客。这个数字,让你能直观地感受到简体中文宝可梦卡牌社群的庞大规模与活力。
这背后,也离不开官方在赛事上的用心。他们并非只是将赛事模式搬到中国市场,而是在竞技层面不断创新。比如推出了团队赛、双卡组,引入排位赛等比赛形式。这些做法极大地丰富了简中卡牌训练家的游玩体验。
从2022年底的起步,到2025年诞生一位世界冠军,以及撑起一场数万人规模的大师赛。这整个过程,展现出一个年轻社群惊人的成长速度。这也说明,中国市场的火热并不只是一场短暂的热潮,而是一个日渐成熟、充满生命力的生态正在形成。
一场“人人皆可参与”的派对
将视角放到隔壁的嘉年华区,则更像一场面向所有人的大型派对。在这里,能看到宝可梦卡牌更真实、更温情的一面,也让我开始理解,简中宝可梦卡牌的生态为什么能成长得如此迅速。
从氛围上来看,嘉年华区的核心就是“体验与交流”。官方显然在“让更多人玩起来”这件事上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
一走进这里,最先映入眼帘的可能就是“大岩蛇洞穴探险”这样的大型雕塑场景,很多人排着队,就为了和等身大的大岩蛇合个影,拿一张主题贴纸。
而在这些大型互动装置之间,散落着各种各样目的明确的互动区域。比如“绘梦工坊”里,就坐满了家长和孩子。桌子上铺着空白的卡牌画纸,孩子们拿着画笔,认真地画自己喜欢的宝可梦。家长们大多不是在一旁看着,而是一起参与其中,讨论着该用什么颜色。
不远处的墙上,就展示着不少已经完成的作品,其他人还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画作投票,其中有几幅的完成度相当高,获得了很高的票数。
现场随处可见这样的家庭组合,也让我有些好奇:为什么在普遍对“游戏”持保留态度的家庭环境中,宝可梦卡牌的活动能获得如此高的接纳度?
我在现场见到了一位年轻的父亲,他是带着上一年级的女儿来的。他告诉我,他自己从小看宝可梦动画长大,现在也会在Switch上玩相关游戏。对于卡牌,他不算特别深的竞技玩家,但会买一些起始卡组,作为和女儿一起玩的亲子工具。在他看来,宝可梦卡牌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面对面交流的互动方式。
另一位母亲的故事,则让我看到了更深度的家庭参与。我见到她时,她的儿子刚打完下午的比赛,取得了3胜的成绩,虽没能晋级,但表现已经相当不错。真正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位母亲不仅仅只是陪儿子过来参加活动这么简单,她自己也是一资深宝可梦卡牌玩家,平时在家,她就是儿子的“牌搭子”。她支持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它是个很锻炼思考和逻辑能力的游戏。”
Ryan的经历,也印证了这种家庭支持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踊跃参加WCS,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源于家人的支持。他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玩卡牌,因为他们觉得,这既能让孩子动脑,又能减少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还能“接触并交到很多好朋友”。
这也让我意识到,宝可梦卡牌不管是对孩子还是成年人,亦或者一个家庭,都不只是一款游戏那么简单,它既没有国内家庭对于“游戏”的普遍焦虑,同时提供了兼具动脑思考、线下社交和亲子互动属性的娱乐方式。正是这种多重属性,为它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相当稳固的基础。
嘉年华所带来的价值远不止如此。在场地的另一侧,我看到了这个社群的另一股核心力量。
这里的活动氛围很多元。例如在“活力运动区”,你能看到不少看起来已经工作多年的训练家,正兴致勃勃玩着投篮和套圈;而在不远处的“华丽街区”,另一些年轻人则排着队,体验着“魔法缎带”编发或是“蹭蹭脸颊”彩绘贴纸。在这里,我遇到了两位Coser,一位cos的是莎莉娜,另一位是N。
cos莎莉娜的女生告诉我,她从小就是宝可梦的忠实粉丝,而和她同行的朋友N,也是因为她才开始接触宝可梦的。她坦言,在平日的生活里,很难找到能一起深入聊这些的同好。对她来说,这次大师赛就像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她觉得终于有一个可以尽情展示这份热爱的场合。
为此,她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服装。能和这么多同好一起沉浸在宝可梦的世界里,那种自在和兴奋,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从他们身上看到的。
这些训练家愿意投入热爱、主动建设的热情,毫无疑问是这个生态中最宝贵的资产。官方显然也精准捕捉到了这种需求。 本届大师赛以及设立的各种体验活动,就成了这类核心玩家的聚集地。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可以尽情展示热爱的社交场,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交换徽章、打卡和认识新朋友。对于核心粉丝来说,这种“被看见”和“找到组织”的体验,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情感价值。
大师赛自宝可梦简中版卡牌发布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一场,每一场大师赛的嘉年华体验都在不断更新,较为直观的体现就是与举办城市文化的巧妙结合上。
例如这次北京大师赛,除了主题选用红、黑、金为主色调,呈现“京华气韵”之外,还顺势推出了绳结、折扇、盖碗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主题周边。这种做法,让这场国际IP的盛会多了一份亲切的文化共鸣。
同时,官方也在不断拓展玩家热爱的边界。他们在现场宣布了全新周边系列“绘梦点睛”将于11月发售。这个系列将卡牌的二维插画转化为可触摸、可陈列的立体珍藏。
可以看到,宝可梦卡牌线下活动的成功,其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是比赛本身。它更在于, 官方为不同维度、不同需求的玩家——无论是硬核的竞技者,热情的粉丝,寻求亲子互动的家庭,还是初次接触的新人——都搭建了专属的参与路径。这种为所有人创造快乐的能力,源于官方对玩家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在体验设计上持续的投入,最终构筑起一个根基深稳的深度社群生态。
宝可梦卡牌在中国“狂奔”
WCS的夺冠和北京大师赛的火爆,是两个值得肯定的结果。这引出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是相对“年轻”的简体中文版宝可梦卡牌,率先打破了TCG长期以来的小众圈层壁垒,展现出如此强劲的“破圈”势能?
在宝可梦卡牌正式推出简中之前,中国内地的训练家们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期。这股积蓄已久的能量,需要一个足够好的落地策略来承接,从而不辜负训练家们的期待。单纯将成功归因于“IP强大”显然是不够的。在我看来,这更关乎于官方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做出的一系列清晰且极具耐心的动作。
TCG在国内,很多时候给人的印象是“圈子化”的。一个新人想要入门,往往需要跨过复杂的规则、圈内术语和略显封闭的社群等多重门槛。而宝可梦卡牌官方的选择,是另一条路——他们尽可能地去拆掉这些无形的墙。
这种开放性,首先就体现在产品本身。宝可梦IP的优势在于,受众群体大多是先通过动画、影视、游戏或周边认识了宝可梦,带着一份天然的好感,再来接触卡牌。这种先有情感连接再接触玩法的路径,让“入坑”的过程变得格外顺畅。
更重要的是,游戏本身的规则也延续了这种亲和力。宝可梦卡牌的规则和效果都相对直观,上手不难,对战节奏也更顺畅。在北京大师赛现场的“新手小课堂”,就可以花10分钟去上手这个游戏。这种易于上手、但又保留了足够策略深度的设计,正是它能够持续吸引新人的关键。
同时,IP“全年龄”、“积极正面”的属性,叠加卡牌游戏“线下”、“动脑”、“社交”的特点,也让它更容易被家长们所接受。 它很自然的成为了连接人与人、孩子与家长两代人的桥梁。
而承接这种开放性的,是遍布全国的近2000家“宝可梦卡牌道馆”。官方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铺开了这样一个庞大的认证网络。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种极其扎实的社群运营思路。这些道馆并不仅仅是销售点,它们更像是官方渗透到各个城市的社区据点,同时承担着品牌展示、新手教学和日常交流等多种功能,让玩家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
很多在官方赛事中取得名次的选手,他们另一个身份可能就是某家道馆的店长或者常客。他们很愿意主动向新人讲解规则,带着他们打第一局游戏。这种由核心玩家自发形成的“传帮带”氛围,让整个社群的根基变得异常稳固。
官方的大型赛事活动,也将这种开放性进一步体现了出来。高频次、高规格的大师赛和超级赛,为玩家们提供了明确的竞技目标和大型的线下社交场合,不断激活着社群的热情。
另外可以看到,官方显然不止满足于办比赛, 他们更想营造一种人人都能找到归属感的文化氛围。这种将自身活动定义为 “综合性线下娱乐体验”的思路,使其能够触达和容纳远比传统TCG更多的泛用户。
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既能满足顶尖选手的竞技追求,又能欢迎最广泛爱好者的开放态度,才让这个生态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宝可梦卡牌的实践也说明了一件事:IP的力量固然重要,但如何通过耐心的运营、友好的设计和对社群的尊重,让更多IP粉丝成为训练家,才是让一个生态繁荣起来的关键。
最后我问Ryan想对刚刚踏入宝可梦卡牌世界的训练家说些什么,他说:“希望你们也能一起加油,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句话,或许是这个年轻社群充满生命力的最好写照。一个健康的生态培养出了自己的世界冠军,而这位冠军,又成为了激励下一代玩家最鲜活的榜样。
招游戏产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