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香港影视从业者“北上”
【大批香港影视从业者“北上”】近日,上海外滩的摩天楼群倒映着香港演员林峯的新生活图景。这位昔日的TVB当家小生携妻女定居上海,在访谈中坦言:“这里既有熟悉的港式茶餐厅,又不会像北京那样干燥。”他的选择并非孤例——据统计,近三年已有超百位香港影视从业者将事业重心转向内地,形成一股显著的“北上潮”。这股浪潮背后,是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更是文化共鸣与市场逻辑的双重驱动。香港影视“北上”的起点可追溯至2003年。当年,内地与香港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为正处于低谷期的香港电影市场打开转机之门。根据协议,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可享受国产片待遇,且不受进口配额限制。这一政策直接催生了合拍片的繁荣:寰亚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郑剑峰回忆,政策生效初期,香港合拍片每年仅十部左右,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每年超30部。2025年5月,国家电影局出台新规,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内地独资设立电影制作公司。这一政策被视为“最后一公里”的突破——香港电影人终于能以主体身份深度参与内地市场。数据显示,CEPA实施二十余年来,两地合拍电影总数达750部,其中《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作品,通过融合香港警匪片的快节奏与内地主旋律的叙事,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内地市场规模是港台的十倍不止。”2025年内地巡演场场爆满的张学友,用最直观的数据点破迁徙逻辑。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年产量超300部,被誉为“东方好莱坞”;而今,香港本土市场年票房不足20亿港元,仅相当于内地单部爆款影片的票房。这种落差在从业者收入上体现得更为残酷。TVB前艺人张卫健曾透露,其饰演“孙悟空”的片酬仅与香港出租车司机相当;而王祖蓝在《金星秀》中直言,内地收入可达香港的“数倍”。更关键的是,内地剧组为配角配备专属房车的“豪气”,是香港清水湾片场难以想象的奢侈。市场格局的逆转还体现在制作规模上。
爱奇艺一部S级古装剧的服装预算,足够拍完三部港产警匪片;芒果TV一档综艺的版权费,便可超越TVB全年剧集预算。这种“资金碾压”迫使香港影视人重新定位:要么留守缩水的本土市场,要么拥抱更具活力的内地生态。
“我们不仅在产业流程上融合,更在文化主题上挖掘共通性。”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指出,香港导演的工业化经验与内地市场的叙事需求,正在催生新的创作范式。
典型案例是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突破。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将红色经典与3D特效结合,票房达8.8亿元;林超贤的《红海行动》以港式动作片美学诠释中国海军形象,斩获36.5亿元票房。这些作品证明,香港团队擅长的快节奏叙事、多线索结构与视觉冲击,能与内地主旋律形成完美互补。
而在短剧领域,这种融合呈现出更鲜活的形态。2025年,周星驰监制的《金猪玉叶》在抖音上线,首集获80万点赞;王晶执导的《亿万傻王子》虽遇冷,但李力持的《厨神》等作品证明,香港导演对“强节奏、高反转”短剧模式的驾驭能力。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增速超267%,这一蓝海正成为香港从业者的新战场。
“北上”并非坦途。某匿名音乐制作人透露:“2023年后入局的港台艺人,多数只能分到二线综艺的饼渣。”内地观众对“情怀消费”的耐性正在消退,某香港老牌歌手直播带货惨遭滑铁卢,成为行业警示案例。
气候与文化的适应问题同样突出。已故艺人徐熙媛曾因无法忍受北京干燥气候返回台湾;而林峯选择上海,正因其气候与饮食的“中间态”——既有港式茶餐厅,又不会过于寒冷。社交圈的构建更是关键:蔡少芬初到上海时,幸得孙俪相助;如今上海香港艺人聚会已成常态,形成独特的“港星社群”。
更根本的挑战在于创作理念的碰撞。内地观众对“正能量”的期待,与香港团队擅长的“灰色叙事”存在张力。某合拍片导演透露:“剧本修改会上,内地团队要求增加‘光明尾巴’,而香港编剧坚持保留人物复杂性。”这种博弈,正在重塑华语电影的创作语法。
面对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正构建更系统的解决方案。TVB在深圳前海设立影视制作中心,形成从创意孵化到成片制作的全产业链;华谊兄弟组建短剧团队,对《狄仁杰》《画皮》等IP进行衍生开发;微信视频号内测付费竖屏短剧挂载,抖音持续优化短剧分账模式。
政策层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各地出台配套扶持措施。这种“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模式,正在将大湾区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华语影视内容生产中心。
“2035年建成世界电影强国,需要香港的国际化经验与内地的市场规模形成合力。”张燕指出,当香港导演的镜头对准粤港澳大桥的钢结构,当内地编剧在横店片场研究香港警匪片的光影美学,这种“双向奔赴”早已超越产业合作,成为文化认同的生动注脚。
香港影视“北上潮”,本质是一场关于生存与创新的双重变奏。当林峯的女儿在上海国际学校用粤语背诵《将进酒》,当周星驰的短剧在抖音引发Z世代的解构狂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才的物理迁移,更是文化基因的重组与进化。这场变革没有标准答案,但已有清晰方向——唯有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坚守艺术初心,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传承文化根脉,才能让华语电影的浪潮,既涌动在大湾区的海岸线,也激荡在全球观众的心里。正如洪金宝在第42届香港金像奖上的那句俚语:“鬼叫你穷啊,顶硬上咯!”这或许是对所有“北上者”最生动的注脚。
以上就是【大批香港影视从业者“北上”】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