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黑皮肤的国际友人,是前往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培训的非洲法语国家港口管理研修班及发展中国家海运管理研修班的国际学员,来自学校“子衿汉韵”汉文化协会的师生们,与他们一起开展了一次“汉风雅韵·礼乐港湾”汉文化体验活动。在社团成员们开设的不同展位前,来自非洲的国际友人可以体验到中国武术、剪纸、刻纸、书法、茶艺等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承担大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航培训任务,为了让参与短期技术培训的学员在“学技能”的同时“知中国”,“子衿汉韵”汉文化协会承担起了海外学院培训的传统文化模块,目前社团大约每两周组织一次面向国际学员的交流活动,学生兴趣社团扮演起国际文化交流使者。有了这样的平台,同学们不仅可以在社团里学习传统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成了外国学员的中国文化“小老师”。
在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服务中心负责老师杨阳看来,社团成员最大的变化,是从“文化爱好者”蜕变成了“文化研究者”。“同学们最初大多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一项爱好,但外国友人在参与我们的汉文化活动时,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某件汉服是什么形制、某项技艺为什么需要某个步骤,这促使同学们进一步地去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与细节。这种角色的转换,会给他们带来很强的成就感。”杨阳说。
在社团搭建的国际交流舞台上,一些原本专注于传统文化的社团成员找到了“民族”与“世界”的连结点。在一次筹备与非洲法语国家学员的交流中,社团书法部的成员们商量教外国友人写什么字,最初大家准备了“福”“和”“爱”等字,人工智能学院电子专业的何鑫雨提到,参与活动的学员大都来自西非国家,而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到达过非洲,“郑和”是中国历史的文化符号,也象征着中外友好交流,连接着中国与学员们的家乡。何鑫雨的思考让杨阳感到惊喜。交流活动现场,杨鑫雨带着非洲学员们一笔一画地写下“郑和”两个字,还讲述了郑和的经历,通过翻译人员介绍给非洲学员。
以兴趣爱好为主导的社团,也让一些成员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社团前任社长林萍是学校国际商贸学院的学生,在社团期间,她主要负责汉服部的活动。学生时代的热爱开花结果,毕业后,她入职了武汉的一家汉服设计公司,在社团时积累的汉服相关知识和经历,成了她求职时的独特优势。
在与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社团成员发现,这些国际学员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