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腿疼1个月以为缺钙却查出骨癌
【男孩腿疼1个月以为缺钙却查出骨癌】10月13日(采访),来自驻马店的乐乐,按说应该在学校和同学一起冲刺高考,但是今年7月份,他左腿膝盖位置一走路就疼,导致他现在不得不休学治疗。起初,乐乐妈妈以为是儿子长个儿缺钙,还给他炖骨头汤补钙,可是一个月都不见好转,就到医院检查,没想到被确诊为骨癌,病变范围有12厘米,吓得他们当场大脑空白。本来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初见成效,没想到意外再次出现,乐乐坐三轮车时不小心摔倒,左腿骨折,导致整个大腿下段被肿瘤污染!医生:不截肢的话复发转移的风险都非常大,为了保命,乐乐左腿只能被截肢,好在目前病情相对稳定。乐乐的遭遇并非孤例。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骨肉瘤病例约4000例,青少年占比超70%,首诊误诊率高达32.6%。民间“腿疼=缺钙”的认知,成为延误治疗的首要推手。
“骨癌早期常伪装成生长痛,但有三大特征:夜间剧痛、局部肿胀、止痛药无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专家指出,生长痛多为双侧、游走性,补钙后可缓解;而骨癌疼痛单侧固定、进行性加重,夜间静息时痛感更甚。乐乐的案例中,家人用“喝汤补钙”替代专业诊疗,导致肿瘤从初期钝痛发展为12厘米的致命病灶。
更严峻的是,基层医疗资源的错配加剧了危机。数据显示,我国基层医院骨肿瘤影像诊断准确率仅58.3%,与三级医院89.7%存在显著差距。乐乐从县医院到市医院,最终在省肿瘤医院才确诊的经历,正是千万家庭在疾病认知盲区与医疗资源梯度差异中的缩影。
经过六轮化疗和精准放疗,乐乐的病情初步得到控制。母亲将化疗日程表贴在冰箱上,用红笔圈出复查日期,像在黑暗中点燃一盏盏小灯。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一次乘坐三轮车的颠簸,让乐乐的左腿骨折,肿瘤细胞如墨水打翻般顺着血液扩散,污染整个大腿下段。
“如果不截肢,复发风险极大。”医生的话如同一记重锤。为保命,乐乐的左腿永远留在了2025年的手术台。这个曾活跃在篮球场上的少年,如今在康复室一遍遍练习用义肢行走,每次尝试都伴随着疼痛与汗水。
“当同学们讨论‘圆锥曲线如何画出未来’时,我在计算‘5年存活率’;当宿舍夜谈‘考不上985怎么办’时,我在恐惧下一次复查的结果。”乐乐的日记里,写满了17岁少年对生存的迷茫。
乐乐的悲剧,暴露出青少年骨肿瘤防治的三重困境:民间认知滞后、基层诊疗能力不足、患者经济负担沉重。数据显示,接受保肢手术的患者中,43%出现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约20%在术后3年内出现肺转移。
“治疗-缓解-复发”的循环模式,呼唤更精准的诊疗体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临床数据显示,X光联合MRI可将确诊时间缩短至14天以内。而社交媒体时代,63.5%的家长通过短视频获取医疗知识,但其中仅28.7%能准确识别权威信源,导致“自我诊断”误判率升高37%。
“当#夜间腿痛要当心骨癌#成为热搜,我们更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健康传播矩阵。”中国抗癌协会专家呼吁,应将骨肿瘤早期筛查纳入青少年体检项目,同时提升基层医生对“夜间痛、固定痛、药物无效痛”的识别能力。如今,乐乐的病房窗台上摆着一盆绿萝,母亲说“等春天来了就能开花”。
乐乐的经历敲响了警钟。医师提醒家长,青少年出现三类症状需立即就医:一是持续夜间骨痛超过两周;二是肢体出现不明原因的肿胀、硬块;三是轻微外力即导致骨折。“早期骨肉瘤 5 年生存率可达 70%,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而在医学层面,技术突破正在带来希望。浙江大学研发的骨肿瘤 AI 筛查模型,在 3 万例测试中准确率达 91%,已在部分医院试点应用。“若能普及,可将确诊时间压缩至 3 周内。” 叶招明说。这个用单腿学习行走的少年,在抗癌试卷上写下了“活着”二字的满分答案。他的右腿即将踏进未知却滚烫的人生,而那些在题海中奋战的同龄人,或许该从他的故事里读懂:健康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需要科学守护的珍贵礼物。当高考状元们站在聚光灯下时,请记得另一个赛道的冠军——那个在病床上与死神赛跑,用坚韧重新定义“成长”的少年。他的故事,是一记警钟,更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青少年健康防护的迫切之路。
以上就是【男孩腿疼1个月以为缺钙却查出骨癌】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