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张曦王昊任思雨郎朗)寒潮过境,2025年的秋天突然变得有些凌冽。
103载春华秋实,杨振宁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告别。
他是现代的,登上过现代科学的巅峰,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富兰克林学会将杨振宁的工作,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他也是传统的,成长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带着五四运动和西南联大的烙印,一生背负着深厚的家国期望。
这位走过百年风雨的中国知识分子,以三次深沉的告别,勾勒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交织的轨迹。
每次转身,都给世界带来悠长的回响。
少年远行:此去一别,山河万里
10月份的北京,相比于往年似乎更加湿冷一些。
清华园的树木尚还葱郁,一眼看去也知道是秋天的气象。
秋天也是新学期的开始,校园里满是充满朝气的面孔。如今的清华园是百年前的数倍大了,杨振宁熟悉的,是二校门以北的区域。
他从这里出发远行,耄耋之年落叶归根:“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
圆的起笔,始于1929年。父亲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留学回国后到清华大学任教,7岁的杨振宁随着父亲来到了这个“世外桃源”。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但杨振宁的童年是快乐的,他身边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还有很多年纪相仿的玩伴。
1933年,11岁的杨振宁升入初中,展露数学天赋,初二时,他已经可以替高年级的学生做代数、几何题。也是在那时,他读到了《神秘的宇宙》中译本,虽然未能完全理解,但那些奇妙的物理学知识,已悄然震动一颗少年的心。
然而外面的时局愈发混乱,日军进犯北平,校园里风声鹤唳,晚上甚至能听到外面的枪声。
抗战的烽火点燃中华大地,1937年,杨振宁一家离开了清华园,几经辗转后于次年到达昆明。当年9月,16岁的他以同等学力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理学院。原本报考的是化学系,但在准备入学考试自修物理教科书时,他对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未及开学便征得理学院院长吴有训教授的同意,转入物理学系。
1942年,他从西南联大物理学系毕业,转到清华研究院读硕士。
正值战时,学校里的物质条件极差,图书馆的杂志往往过了一两年才收到,冬天的教室又冷又透风,上实验课只有很少的设备可用。与简陋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联大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西南联大的学习,为杨振宁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成为刻骨铭心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