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浦东新区工人文化宫正式迎来2025年第四季度重磅展览“光的褶皱里——数字艺术展”。本次展览聚焦20余位90后青年职工艺术家的数字艺术创作,他们以数字影像、交互装置、生成艺术等多元媒介,呈现了一场视觉奇观,同时发起了一场关于数字时代下光之本质、技术逻辑与人类存在关系的深度哲学追问。展览试图揭示一个核心悖论:在技术力求完美复刻现实的过程中,那些不经意留下的“褶皱”,恰恰成为艺术与人性最鲜活的印记。
光之解构:从物理载体到艺术语汇
在传统认知中,光是照明,是色彩之源,是能量与信息的载体。但在数智化浪潮的席卷下,光的角色正被艺术家以全新的视角进行解构与重塑。策展人李政钟在阐述主题时指出:“这些作品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悖论:数字技术试图完美地复制与传输光,?却在此过程中无可?避免地生产出标志其自身物质性的褶皱与痕迹。”这里的“褶皱”,成为理解整个展览的关键——它是算法的不完美,是数据转换的损耗,是数字介质本身的物理属性,是技术在逼近“真实”过程中留下的、无法被抹除的自身印记,也隐喻着在高度标准化、效率化的技术逻辑下,那些意外、灵光与人性温度的存在。
展览中的作品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ProLab团队与彭耿坚的装置作品《Vision》直接从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实验汲取灵感。艺术家以可见激光作为“意识的延伸”,直观地演示了观察行为本身如何介入并改变光的形态,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引发的深刻哲学思考——主体与客体、观察与被观察的相互缠绕关系——转化为可感的视觉体验。艺术家念子轩的《构像》则从更微观的粒子层面入手,运用计算机生成艺术,将粒子波动中蕴含的数学几何之美视觉化,试图揭示宇宙底层规律与数字逻辑之间的隐秘关联。
交互之维:观众参与共塑光之叙事
本次展览的众多作品强调了互动性与参与感,让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激活作品、完成叙事的共谋者。白宇的交互作品《星域·辉》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宇宙空间,邀请观众通过身体触碰与投影在纱幕上的流光星域互动,每一次触碰都引发光轨的重新排列组合,将个体瞬间的参与行为,永恒地烙印在作品的瞬时形态之中,体验“碰撞的美学”。
梅卓与李伟庆的声音装置《原》,则进行了听觉与视觉的跨界探索。作品让声音的振动作用于水面,通过光影的折射与变幻,将无形之声转化为可见的光之舞蹈,在声、光、水的联动中,勾勒出生命流动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