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全年整体理财规模高点有望达到33.5万亿元以上。
尽管年内理财产品经历两轮净值回撤,但整体规模仍延续增长态势,显示出居民财富配置结构正从“储蓄型”向“投资型”加速转变。
据普益标准数据估算,截至10月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达33.18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环比增长约1.05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理财收益具备相对优势的背景下,“比价效应”推动下的“存款搬家”成为理财规模逆势扩张的重要动力。
10月规模高增万亿元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全国银行理财规模达33.18万亿元,环比增加1.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23万亿元,略高于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这一增量不仅高于去年同期,也创下近年单月增长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强势,但理财产品净值却在2月—3月和8月—9月出现两轮持续回撤。按理说,净值波动或引发投资者观望情绪,但数据却显示理财规模“越跌越买”。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认为,这一现象的核心逻辑在于“比价效应”下的“存款搬家”——即居民在低利率环境中,将部分存款转向理财市场寻求更高收益。
记者注意到,当前国有银行一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已降至1.5%以下,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中枢仍在2%左右,维持了较高的相对收益。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下称“《报告》”)也显示,银行理财收益不再由银行“刚性兑付”,而是与市场表现挂钩,这标志着居民理财观念正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过渡。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分析称,理财规模增长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推动部分客户寻找收益替代;二是理财子公司通过机制创新与产品迭代,成功承接“存款搬家”资金。
规模扩张与收益下行并行
规模创新高的同时,年内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却持续承压。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理财收益呈现逐季递减态势;一季度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二季度降至1836亿元,三季度进一步下滑至1792亿元。从收益率看,三季度到期封闭式、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73%和2.54%,均未达到平均业绩比较基准。
尽管经历9月收益率大减后,10月理财市场净值表现有所恢复,但到了10月末,理财市场收益率再度走低。10月27日~11月2日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