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仍百花齐放的电影,却似乎越来越“不好看”了。
这不限于港产片,包括内地、台湾、日韩及好莱坞电影,恐怕都逃不出,这个“不好看”的定义范畴。
对“电影工业”路径的过度依赖,以及对商业票房的过度追逐,令电影越来越“面目相似”,就像可批量复制的工业产品,足够精致但失去了个性。
更尤其缺乏,与观众产生精神层面共振的能力。
拿最近上映的电影来讲,原来预测将破十亿票房的《长安的荔枝》,逐日颓势,并不及预期,而《南京照相馆》为何一骑绝尘?
又比如,最近有一部港式剧情电影《无名指》将映,它讲述了一个家庭的苦难故事。
郭富城是个与众不同的演员。
不说偶像演员,就连绝大多数非偶像演员,都很热衷于出演商业片,但他偏偏对小众、现实和文艺题材电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兴趣。
这个人看似时尚,其实或因家庭的缘故,价值观颇为传统,一直以来,都看得出来真挚、柔软、谦逊和善良的性格。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有《赤脚小子》、《浪漫风暴》,零零年代有《三岔口》、《父子》、《白银帝国》和《杀人犯》,一零年代有《最爱》、《浮城大亨》、《全民目击》、《踏血寻梅》和《天亮之前》,而后又有《麦路人》和《临时劫案》。
再加上那部恐怕不会上映的《六月的秘密》、题材虽好但品质不佳的《来自汪星的你》,以及刚刚拍好的《IOU》和这部将映的《无名指》。
这随便一数,就有起码多达十七部的作品,指向现实和文艺类型。
但或多或少,又都与“情感的疼痛”相关,比如或生死与仁义、志向之择,或失去之痛、或道德之责、或绝望的悲鸣、或寻根的坚定与犹疑,还或人性之殇、人生之痛。
而同类型片不但对演技有更严苛的要求,更需要演员深入去体察生活。
在快节奏的香港影坛,其实不见得有多少演员乐意,尤其本身是大明星的偶像演员,更少见有乐于投入其中者。
故事讲的是,一个被医生判定活不过两岁的女孩,在家人的爱与支持下,奇迹般地活到了十八岁,并用唯一有活动能力的无名指,打出一份申请报告协助病友,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中间自然有逃避、冲突、悔恨和救赎的种种复杂世相。
从目前资讯看,郭富城饰演那个曾经逃避,而后回归正确位置的父亲,许恩怡饰演重病的女儿,梁咏琪饰演落跑的妈妈,鲍起静饰演不离不弃的奶奶。
故事不见得奇特或者罕见,叙事和表达也不见得符合每个人的偏好,但从此前首映和优先场传出的观感来说,这电影“很好哭”。
电影不如改名《父女》,与昔年郭富城连庄影帝那部《父子》遥相呼应,岂不美哉?
从宣发角度来说,这个想法不算错,但对于作为现实小众题材电影的本片来讲,宣发与票房并不是重中之重,“情感的疼痛”才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