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尔街见闻
一笔高达38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融资,正准备涌入市场,为甲骨文的数据中心项目提供弹药。
这笔由摩根大通与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牵头的融资,不仅是迄今为止AI基础设施领域规模最大的融资交易,更标志着这场竞赛已从科技巨头的内部现金游戏,正式转向一场由杠杆驱动的资本豪赌。
在投行部门紧锣密鼓地为这笔交易安排承销时,摩根大通的债券研究团队,却发布了一份“踩刹车”式的研究报告,将甲骨文的信用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
报告直指其激进扩张背后三大信用风险:
甲骨文的AI雄心,为何遭遇信贷市场的冷水?
报告开篇,摩根大通债券团队直接了当地写道:
“我们下调甲骨文评级,是考虑到公司巨大的资本需求和其融资战略的能见度有限。”
华尔街见闻提及,这家以高利润数据库软件闻名的科技巨头,正将自己的未来押注在成为一家重资产的AI云基础设施服务商上。而这场转型的直接代价,是资本支出(Capex)的爆炸式增长。报告明确指出,管理层已将FY26财年的资本支出指引提升至惊人的350亿美元,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对于信贷市场而言,巨额投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背后模糊的财务纪律和“前科累累”的信贷历史。摩根大通债券团队在报告中写道,甲骨文在历史上就是“投资级科技、媒体和电信领域中最不具信贷友好度的发行人之一”。
例如,该公司长期通过债务融资进行大规模股票回购和激进并购(如280亿美元收购Cerner),导致其杠杆水平持续攀升。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管理层改组之前,甲骨文已有长达十年没有设立专职的首席财务官(CFO),这在大型科技公司中极为罕见,也从侧面印证了其财务治理的松散。
进一步,摩根大通债券团队分析称,这种历史表现,使得甲骨文当前的AI扩张故事在信贷投资者眼中,成了一个需要被严格验证的“表演给我看的故事(show me story)”。
换句话说,股票市场可以为未来的千亿级合同欢呼,但债券市场需要看到能够覆盖巨额本息的、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在甲骨文用行动证明其AI战略能够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和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之前,信贷市场的审慎与怀疑,很有可能会长期持续。
巨额合同的B面:OpenAI是“蜜糖”还是“砒霜”?
点燃甲骨文股价狂潮的导火索,无疑是那份与OpenAI签订的、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的五年